科普|最嚴重中暑——熱射病

科普|最嚴重中暑——熱射病

縱相新聞

我們地球村越來越溫暖,今年夏天尤其熱,北極圈都有30℃了,如何度過這難熬的炎炎夏日?要知道,高溫其實是危害大衆健康的“隱形殺手”,它的“小名”叫做“中暑”,“大名”叫做“熱射病”。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認清他們的真面目,不讓這“隱形殺手”傷我們分毫。

一、熱射病,不只是“普通中暑”

說到“中暑”,大家並不陌生,但是提到“熱射病”,也許瞭解的人,並不多,甚至聞所未聞。可是你知道嗎?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中暑一旦進展到熱射病的階段,人體就會像是由內而外不斷積蓄熱量,但是不能降溫的“火爐”,進而將體內的細胞、器官統統“燒熟”,導致嚴重的代謝紊亂和器官功能障礙,甚至死亡。然而從普通中暑進展到熱射病的過程中,一旦早發現,早干預,則可以化險爲夷。具體怎麼做,我們繼續往下看。

二、熱射病與普通中暑的關鍵區別

中暑和熱射病有什麼區別呢?形象來說,中暑是身體向你發出了警報,而熱射病則是系統的全面崩盤。兩者都是由於“熱”這個“元兇”作祟,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

中暑時,我們身體的散熱系統即將瀕臨崩潰。會有哪些信號呢?比如人們會大量出汗、頭暈乏力,噁心嘔吐,但意識還算清醒,體溫通常不會超過38.5℃。這時候身體其實在向你吶喊:“我熱得受不了,快給我降溫,我要涼快!”

熱射病時,我們身體的核心溫度會直衝40℃以上,但皮膚反而會無汗乾熱,神志也會漸漸不清楚,因爲這時候我們的體溫調節中樞已經徹底癱瘓,隨之而來的是身體的各個器官功能的“全面下線”,大腦首當其衝,循環、呼吸、肝、腎、凝血系統等功能衰竭緊隨其後。

三、熱射病誰更容易中招?

熱射病着實可怕,那麼誰更容易中招呢?

首先,人們普遍認爲要保持健康,就要多運動,但是在酷夏,“愛運動”的人容易被熱射病盯梢,他們容易掉入熱射病的“運動陷阱”中,比如運動員、消防員、建築工人等年輕力壯的人羣。由於他們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高強度勞作(如拉練、軍訓、烈日下施工等),身體肌肉產生大量熱能,產熱速度能達到平時的十倍以上,機體內熱量極速飆升,但是散熱卻跟不上。最終被熱射病擊倒,這一類型患者在醫學上被稱作“勞力型熱射病”。

那麼我們不運動是不是就可以避免熱射病呢?那也不見得。對於像老人、嬰幼兒、長期臥牀人羣、肥胖人羣、慢性病患者等人羣來說,熱射病更像是一個“無聲殺手”。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上述人羣雖然不大會有大量運動導致機體產熱增加的因素,但是他們自身的散熱機制往往受損或不健全,身體各個器官功能的儲備不足,所以,在一些悶熱房間不開空調、不通風,夏季車內較長時間滯留等情況下,他們體內的熱量也會慢慢積聚,悄無聲息地壓垮身體,而且不容易第一時間發現和診斷,臨牀上死亡率更高。這一類型患者在醫學上被稱作“經典型熱射病”。

四、爲何熱射病如此致命?高溫引爆“器官連環炸”

醫學上熱射病診斷除了體溫的標準,還有器官功能衰竭的標準。其中腦功能受損是最重要的表現,大腦的神經細胞十分脆弱,尤其是對於從事戶外工作或者運動的勞力型熱射病患者來說,可能面臨着內部產熱,加上太陽直射頭部的“雙重加持”,導致神經細胞水腫、損傷,甚至可能引起昏迷,乃至永久性腦損傷。

在發生熱射病之前,我們的身體也在不斷努力扭轉局勢,試圖維持機體的正常穩態,比如調節體內血液再分佈,大量血液會涌向皮膚,隨後大量出汗,通過蒸發作用降溫,但這也會導致機體其他器官缺血缺氧,再加之體內熱量積聚,類似“火爐炙烤”的直接熱損傷,機體重要器官,例如心、肺、肝、腎、胃腸道、凝血系統等統統無一倖免。

此外,對於勞力型熱射病患者來說,由於運動本就會導致肌肉損傷,加之熱量惡性積聚,對肌細胞來說是雪上加霜式的多重打擊,肌細胞損傷、壞死、崩解,內容物(肌紅蛋白等)外泄,入血,對腎細胞產生毒性作用,進一步加重腎損傷,典型的表現是尿色呈醬油色,在醫學上被稱作“橫紋肌溶解”。

五、預防熱射病,針對高危因素,逐一化解

如何預防熱射病?除了上文提到的肥胖、慢性基礎疾病、高危職業等相關因素,我們平時更多的是可以通過改善自身所處環境的高危因素來降低熱射病發生的風險。

首先,我們要創造涼爽的周圍環境,例如在室內,空調溫度設定在26℃,溼度過大,可以加強除溼,避免出現高溫、高溼的環境,導致機體汗液揮發不暢,體內熱量不能及時散發。此外,可以根據身體情況,進食一些清熱解暑的瓜果、涼茶,例如西瓜、黃瓜、苦瓜、綠豆湯、菊花茶等。

再者,我們要避開高溫環境,科學規劃運動訓練及戶外作業時間。一般夏季10:00-16:00太陽高懸,熱輻射大,可以選擇避開這個時間段。戶外活動時,最好選擇林蔭路線,佩戴好遮陽帽,穿好防曬衣等。戶外作業者,可以縮短連續作業時間,增加輪換頻率。

最後,我們要注意補水。尤其是,夏季高溫導致大量出汗時,我們要注意補充水電解質,例如淡鹽水。一方面可以補充出汗導致的血容量丟失,另一方面還能補充隨汗液排出的鹽分,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大家飲水,可以少量多次,例如可以每半時飲用半瓶礦泉水瓶的量(約200-300毫升),儘量避免一次性豪飲,以免過猶不及。此外,要避免通過飲用濃茶、咖啡、可樂等飲料來補充水分,因爲這些飲品一定程度上反而會加重脫水。

六、“零基礎”急救指南

如果身邊的家人、朋友一旦出現熱射病的情況,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根據最新發表的《中國熱射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5版)》權威指南,現場急救可以概括爲“六字真言”——“脫、泡、測、補、通、靜”。對於沒有任何醫學知識背景的普通人,我們該怎麼施救呢?

“脫”,我們第一步要讓患者脫離高溫高溼的環境,轉移至通風陰涼處,脫去外衣以利散熱。有條件時,可將患者轉移至有空調的房間,室溫可以調至16.0-20.0℃。

“泡”,根據指南的建議,目前能夠達到降溫要求的最好方式是冰水浸泡或冷水浸泡。我們可以用大型容器(如浴桶、水池等),將患者軀幹浸泡在冷水(2-20℃)中。如果沒有冷水條件時,可用室溫水(如26℃)。但要注意,如果患者意識不清,在浸泡過程中需防止淹溺和誤吸。

“測”,醫學上熱射病監測的體溫是指核心溫度(例如肛溫)。日常生活中無法測量肛溫,我們可以用家用測溫儀,監測耳蝸溫度。如無測溫條件,則通過監測體表溫度,讓患者儘快降溫。

“補”,對於神志尚清楚的患者,我們可以讓他少量經口飲用淡鹽水,以補充水電解質;對於已經處於昏迷狀態的患者,家庭現場急救則不能經口飲水,以免反流誤吸,導致窒息。

“通”,則是指要保持患者氣道通暢。我們可以讓患者頭偏向一側,如有嘔吐,要及時清除口腔內容物。

“靜”,是針對於抽搐患者,需要使用藥物適當鎮靜,這一點是需要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操作的。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一旦發現疑似熱射病的患者,採取上述措施的同時,要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這類患者一般需要收治到重症醫學科進行系統綜合救治。

熱射病的發生,存在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炎炎夏日,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保護好自己及家人。尤其是嬰幼兒、老年人等特殊羣體,更要做好防暑降溫。做好相關預防措施,熱射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願大家都能健康快樂地度過每一個夏天!

作者:劉勇超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