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好健康/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初期易發燒、出血、瘀青
近年白血病細胞內部的「基因變異」與「染色體異常變化」可以被檢測出來。圖/123RF
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一種源自於血液系統的癌症,發生在骨髓裡。骨髓是骨頭裡面負責製造血液的地方,當兒童得了這種疾病時,骨髓會產生許多不成熟的白血球,會擠壓到正常的血球成熟及生長,讓孩子變得容易生病、貧血,或有出血、瘀青的情況。
體重減輕臉色白 就要注意
孩子剛開始生病時,可能會出現發燒不退、常感冒或感染;臉色蒼白、易疲倦、活動力變差;易瘀青或流鼻血、牙齦出血;骨頭或關節疼痛;肚子、脖子或眼睛周圍摸到腫塊;體重減輕、食慾變差等症狀,如果持續不改善,應儘快就醫檢查。
當醫師懷疑孩子可能有白血病時,會安排進行抽血和骨髓檢查。骨髓檢查是從骨頭中取出一點骨髓,送到實驗室染色看骨髓裡面的細胞是不是異常,進一步做染色體或基因的分析,瞭解是否爲白血病以及哪一種亞型,以幫助醫師決定治療方式。
不同分類 化療反應、復發機率皆異
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分數種不同的型態亞型,不同亞型的AML,對化療反應和復發機率都不同。常見AML分類如下:
一、形態分類
利用顯微鏡觀察骨髓中的白血病細胞,根據細胞的外型、成熟程度來區分。常見類型如下:
M0-M2:骨髓系細胞性白血病,骨髓中有許多骨髓芽細胞。
M3: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APL),這型容易出血,有標靶藥物,治療成效通常很好。
M4:混合型白血病,有骨髓系細胞與單核系細胞特徵。
M5:單核球型白血病,常見於較年幼孩子,可能影響牙齦與皮膚。
M6/M7:罕見的紅血病與巨核細胞白血病。
二、基因分類
近年白血病細胞內部的「基因變異」與「染色體異常變化」可被檢測出來。常見重要分類如下:
好預後型(較容易治療、複發率低),如RUNX1::RUNX1T1/t(8;21)、CBFB::MYH11/inv(16)、PML::RARA/t(15;17)等。這些病人對化療反應佳,有些甚至不用骨髓移植就可以痊癒。
中間預後型(大部分AML屬於這型),如KMT2A::MLLT1/t(9;11)或基因沒有明顯好或壞的變化。治療上需要密切監測MRD(微小殘留病竈),按情況調整療程。
不良預後型(較難治療、復發機會高),有特定的染色體變異或基因突變如MLL-r。這類型可能要更積極治療,例如加入標靶藥物或考慮骨髓移植。
兩階段治療 注意微小殘留病竈
AML的治療通常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引導緩解期:化療幫助清除血液和骨髓中的癌細胞,讓病情進入穩定,多使用兩個化療療程。第二階段鞏固期:當白血病細胞變少後,繼續進一步的化療或做骨髓移植,幫助徹底清除殘留的癌細胞,降低復發機會,多使用三至四個化療療程。
有些高風險的病人,可能需要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也就是骨髓移植。這會從相容的捐贈者身上取出健康的造血幹細胞,取代病人已經受損的骨髓功能。
AML的治療過程通常較長,且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掉頭髮、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口腔潰瘍、肚子不舒服、長期可能會影響生長、荷爾蒙、或生育功能,因此,治療完成後仍需要長期追蹤與定期檢查。
即使孩子經化療後,抽血或骨髓檢查顯示癌細胞已看不到了,其實身體裡還可能藏有少量白血病細胞,肉眼或一般檢查無法發現,這種情況稱爲「微小殘留病竈」(簡稱MRD)。這些殘留的癌細胞雖然很少,但仍有機會在未來重新生長,讓疾病復發。
因此,MRD是觀察病人治療反應與預測復發風險的重要工具。如果MRD檢查是陽性(仍找到癌細胞),將來複發機率較高,會建議給予強化的治療,例如增加化療次數、使用標靶藥物,或考慮骨髓移植。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庭吉。圖/葉庭吉提供
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少到人多地方,避免感染
2.注意傷口保護,避免碰撞或跌倒
3.多喝水、均衡飲食、適度運動
4.規律回診、抽血檢查、追蹤身體狀況
5.關心孩子的情緒,協助他們面對治療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