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純植物”的健康陷阱

當今社會,信息紛雜,在衆多購物網站、電視廣告中,植物成分保健品因其打上“純植物”、“天然來源”的標籤而備受青睞,許多人誤以爲這類產品安全無害,可以隨意服用。然而,“天然”絕不等於“安全”。

許多植物來源的活性成分具有複雜的生物效應和潛在毒性。根據多項臨牀研究,植物保健品引發的肝損傷已佔全部藥物性肝損傷的20%-30%,而腎功能不全患者因不當服用植物保健品導致病情加重的案例更呈上升趨勢。這些產品與藥物聯用還可能產生危險的相互作用,甚至引發不可逆的器官損傷。總結了一些植物成分造成健康損害的真實案例及其發病機制、與藥物互相作用的等閒,希望引起廣大保健愛好者的警惕。

案例1:一位正在服用氫氯噻嗪的高血壓患者,爲“護胃”每日飲用甘草茶,兩週後出現下肢水腫、乏力,檢查發現血鉀降至2.8mmol/L(正常3.5-5.5),血壓控制明顯惡化。

“真兇”甘草:高血壓患者的潛在威脅

甘草根作爲常見的草本補充劑,廣泛用於緩解咽喉不適、消化系統症狀及減輕炎症。然而,其中所含的甘草酸(glycyrrhizin)成分卻可能給心血管系統帶來顯著負擔。

副作用表現:長期或過量服用甘草製劑可導致明顯的水鈉瀦留、低鉀血癥及血壓升高。臨牀觀察發現,連續兩週每天攝入2盎司(約56克)的黑甘草糖,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心血管問題。

毒性機制:甘草酸通過抑制11β-羥類固醇脫氫酶(11β-HSDH),增強皮質醇的鹽皮質激素效應,促進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和鉀的排泄,導致電解質失衡,進而引發水腫和血壓升高。

藥食相互作用:甘草可減弱抗高血壓藥物效果,特別是與噻嗪類利尿劑合用時,可能加劇低鉀血癥風險。同時可能干擾毛花苷類藥物(如地高辛)的療效,增加心律失常風險。

案例2:2025年報道顯示,一位圍絕經期女性因服用含何首烏的“養生方”,出現全身皮膚黃染、極度乏力,檢查發現轉氨酶升高近30倍,達到1187U/L(正常值7-40U/L),確診爲急性肝損傷。

“真兇”何首烏與含蒽醌類成分保健品:隱形的肝臟威脅

何首烏被譽爲“養血烏髮聖品”,在傳統醫學中用於補益精血、烏鬚髮。然而近年研究發現,未經規範炮製的何首烏產品存在顯著肝毒性風險。

毒性機制:何首烏所含的大黃素等蒽醌類物質可誘導肝臟氧化應激,導致肝細胞膜脂質過氧化和線粒體功能損傷。部分人羣因遺傳因素(如HLA-B*35:01等位基因)對該毒性更爲敏感。其他相關植物成分:蘆薈大黃素(蘆薈)、番瀉苷(番瀉葉)、歐鼠李皮等同樣含有蒽醌類物質,長期大劑量使用均可導致類似肝損傷。

風險人羣:肝功能異常者、有藥物過敏史者應避免使用;必須使用時選擇規範炮製品(制首烏)並定期監測肝功能。

案例3:2003年“龍膽瀉肝丸”事件,約10萬人因馬兜鈴酸致病,馬兜鈴酸存在於部分傳統草藥(如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等)中,儘管因其“清熱利溼”功效被使用,但其腎毒性和致癌性已引起全球警惕。

“真兇”馬兜鈴酸及相關腎毒性成分:不可逆的腎臟損害

腎損傷特點:馬兜鈴酸可導致進行性腎小管間質纖維化,早期症狀隱匿,後期表現爲不可逆的腎功能衰竭。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某地區因長期攝入含馬兜鈴酸的製劑,十年內透析患者比例上升超過3倍。

致癌風險:該物質代謝產物可與DNA形成加合物,誘發泌尿系統腫瘤,特別是腎盂癌和輸尿管癌。

毒性機制:馬兜鈴酸經代謝活化後產生親電子產物,與腎小管上皮細胞DNA共價結合,造成細胞死亡和慢性炎症反應,最終導致間質纖維化。

安全警示:含馬兜鈴酸成分已被多國禁用,消費者應警惕標有“防己”、“木通”等成分的保健品,尤其避免長期使用。

案例4:一名20多歲的年輕男性健身者,通過姐姐網購的蛋白粉補充營養,服用不到半個月便出現乏力症狀,當地醫院檢查顯示其肝酶顯著異常。雖不排除所購蛋白粉可能含雜質,但過量攝入無疑加重了肝臟負擔。疊加其他潛在因素,該患者最終確診肝衰竭,進入肝功能失代償期,需通過肝移植才得以挽救生命。

“真兇”高蛋白補充劑:腎臟的沉重負擔

蛋白粉(如大豆蛋白、乳清蛋白)常被健身人羣和中老年人用於“增強體質”,但對腎功能減退者可能適得其反。

腎損傷表現:一項針對500名慢性腎病患者的隨訪研究發現,每日蛋白攝入量>1.2g/kg組,三年內腎功能下降速度是低蛋白組的1.8倍。高蛋白攝入可導致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快速升高。

毒性機制:過量蛋白質產生大量含氮代謝廢物,加重腎小球濾過負擔,加速殘餘腎單位代償性肥大和硬化進程。同時高蛋白飲食常伴隨高磷血癥,促進血管鈣化和腎性骨病。

使用建議:健康人羣適量補充蛋白粉通常安全;但eGFR<60mL/min/1.73m²者應將每日蛋白攝入控制在0.6-0.8g/kg,以優質蛋白爲主。

案例5:一名合併冠心病、高血壓病史的患者,因聽說蒲公英水可降壓,每日飲用兩次蒲公英煮水。初期血壓下降後,增加飲用量,隨後出現心肌收縮力顯著下降,心輸出量減少,誘發急性心力衰竭(AHF)。入院時患者表現爲低血壓(收縮壓<90mmHg)、四肢溼冷、意識模糊,雖經搶救脫險,但因低灌注導致器官損傷,遺留嚴重後遺症。

“真兇”“植物排毒製劑”常含有高劑量鉀、鎂、磷等礦物質:心臟的定時炸彈,對腎功能不全者可能誘發致命性電解質紊亂

心血管風險:血鉀>6.0mmol/L可導致嚴重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驟停。世界腎臟病學會報告顯示,亞洲地區因含高鉀草本製劑引發急性高鉀血癥住院比例呈上升趨勢。

高風險成分:馬齒莧、蕁麻葉(含鉀量高達460mg/100g)、蒲公英葉、紫草及苜蓿等常作爲“排毒成分”添加,腎功能正常者可通過尿液排泄多餘鉀離子,但GFR下降時排泄能力顯著降低。

相互作用:與ACEI類降壓藥(如依那普利)、保鉀利尿劑(如螺內酯)合用可產生血鉀升高協同效應,增加心臟毒性風險。

此外還有一些常見保健品可能造成健康隱患,比如:

月見草油富含γ-亞麻酸(GLA),常用於改善經前綜合徵和皮膚問題,但長期使用存在多方面隱患。比如:GLA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長凝血時間。與華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抗血小板藥合用,可能增加異常出血(鼻衄、瘀斑、消化道出血)風險。並且,GLA作爲ω-6脂肪酸前體,可能影響前列腺素代謝,理論上可能刺激雌激素敏感性組織(如乳腺、子宮)。乳腺癌患者、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應慎用。大劑量使用(>4g/天)可能還會帶來消化不適(噁心、腹瀉)、頭痛和肝酶異常。

三七(田七)廣泛用於“活血化瘀”,但不當使用可能導致出血及藥物相互作用。少數患者服用後出現鼻衄、牙齦出血或月經增多,與抗凝/抗血小板藥物(華法林、氯吡格雷)合用可顯著增加出血風險。與他汀類降脂藥合用,抑制CYP3A4酶,升高他汀血藥濃度,增加肌病風險,與降糖藥合用可能增強降糖效應,引發低血糖。

大麥苗提取物富含錳、鋅等,長期過量攝入可在肝腎沉積,加重代謝負擔,對麩質過敏者可能出現皮疹、瘙癢等反應。

所以說,植物成分保健品並非絕對安全,其毒性風險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

迴歸健康本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纔是維繫健康的基石。植物成分保健品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提供輔助支持,但絕非健康“捷徑”。在考慮使用任何植物保健品前,務必諮詢醫生或臨牀藥師,充分評估個體健康狀況和用藥情況,定期監測相關安全指標,尤其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這一類的特殊人羣。唯有科學認知植物保健品的雙面性——既看到其潛在益處,更警惕其健康風險——才能避免“養生不成反傷身”的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