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法律(中英文)》2025年第4期要目

《科技與法律(中英文)》已加入“北大法寶”法學期刊數據庫,請登錄www.pkulaw.com查看全文並訂閱後續更新。“北大法寶”法學期刊庫已收錄325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擴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綜合)149家,非核心期刊55家,集刊109家,英文期刊12家。截止2025年7月31日“北大法寶”法學期刊庫共收錄了107917位作者的329156篇文章,總期數20879期,總字數30.8億,誠摯邀請您的期刊入駐“北大法寶”,擴大影響,增進傳播,服務法治。

聯繫郵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請點擊“閱讀原文”。

採購熱線:010-82668266

《科技與法律(中英文)》2025年第4期要目

【理論探討】

1.區塊鏈平臺軸輻類算法共謀風險及其反壟斷規制

倪楠、張一川

2.專利藥品相關市場界定的實踐困境與優化路徑

楊莉萍

3.基於不當得利制度的商標強制移轉請求權構造

——兼評《商標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第四十五條

杜曉燕

4.禁止重複註冊商標的理論重構與規則再造

——兼評《商標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第二十一條

趙陶鈞

【數字法治】

5.從寧波森案看數據壟斷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的制定路徑

馬錦濤、程雁雷

6.算法解釋權的法理反思與賦權限

樑晉鋮

【人工智能治理】

7.生物特徵識別型人工智能的規制:歐盟模式與中國方案

張建文、楊志傑

【青年論壇】

8.平臺規則的二元屬性及其合法性控制

鍾鄧鵬

9.反壟斷法視角下SEP善意許可談判的標準

——以德國法院判例爲視角

任天一

10.法律激勵理論下的網購惡意差評法律規則

李樸

11.反不正當競爭領域“技術中立”的邏輯定位

魏奕熒

【英文版】

12.Fritz Machlup's Verdict 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Patent System and the Chinese Economic Reality

Joseph Straus

13.Legal Framework and Its Practice for the Normative Development of Generative AI in China

Chen Bing、Li Guozhen

【理論探討】

1.區塊鏈平臺軸輻類算法共謀風險及其反壟斷規制

作者:倪楠、張一川(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

內容提要:區塊鏈平臺軸輻類算法共謀是鏈內主體利用算法建立數據規則與運行體制,促使主體間達成協議、決定等協同行爲,起到縱向監測協議執行情況,橫向傳遞交流信息作用,進而形成軸心與輻條的聯動結構。在區塊鏈平臺中,公有鏈的開放性可能導致非法共謀轉化爲“合法”協作,私有鏈與聯盟鏈的黑箱效應易成爲軸輻類算法共謀形成的土壤。此外,非對稱加密機制、智能合約等底層技術以及區塊鏈自身匿名性的特徵,加劇鏈上產生排除、限制市場競爭行爲的潛在風險。從“鏈內—鏈外”雙重視角,分析鏈上主體、鏈路與監管主體各部分風險,從而提出規制措施,使鏈內破除主體識別與鏈路隱蔽的困境制約,鏈外達成“技術+法律“”軸心+輻條”的規制結構。

關鍵詞:區塊鏈;軸輻協議;算法共謀;反壟斷;平臺治理

2.專利藥品相關市場界定的實踐困境與優化路徑

作者:楊莉萍(福州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藥品行業關係公衆健康福祉,其市場競爭秩序的良性發展對保障藥品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影響很大。專利藥品與仿製藥品存在共生與競爭的關係,專利藥品相關市場的界定是整個反壟斷案件得以順利分析的重要一環,也影響着仿製藥品市場可競爭的範圍。然而,由於專利藥品研發週期長、成本高,以及藥品消費者、使用決策者和費用承擔者三重主體不一致等特殊性,傳統相關市場界定方法適用於專利藥品領域面臨諸多挑戰。用途替代性方面,ATC分類標準面臨範圍過寬的困境;價格替代性方面,三重主體的不一致性影響着需求交叉彈性的分析;SSNIP方法層面又面臨着數據難以獲得的適用困境。爲實現藥品行業創新發展與藥品可負擔性提升之間的平衡,可以競爭損害爲起點界定相關市場,並依據ATC3分類標準初步釐定用途替代性範圍,通過多要素甄別藥品之間的需求替代性,同時考慮非價格因素,慎用SSNIP方法。

關鍵詞:專利藥品;相關市場;ATC分類系統;非價格因素

3.基於不當得利制度的商標強制移轉請求權構造

——兼評《商標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第四十五條

作者:杜曉燕(吉林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商標強制移轉請求權是構建科學合理的商標強制移轉制度的核心。以惡意搶注方式取得的商標權構成權益侵害型不當得利,商標強制移轉制度的本質爲民法中不當得利返還機制在商標領域的具體表現。商標強制移轉請求權人及義務人的認定不僅需要遵循不當得利的基本原理,還需要充分考慮商標法的特殊法理。在先權利人及在先利益人有權向惡意搶注人及惡意搶注商標受讓人提出商標轉移請求。商標強制移轉義務人應當返還的利益不僅包括被搶注的商標,還應包括利用該商標所獲得的利益。商標強制移轉請求權人可自行選擇向人民法院抑或國家知識產權行政部門提出商標強制移轉請求,在司法程序與國家知識產權行政部門的行政程序發生衝突時,應以司法程序爲先。

關鍵詞:惡意搶注;不當得利;商標強制移轉制度;請求權

4.禁止重複註冊商標的理論重構與規則再造

——兼評《商標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第二十一條

作者:趙陶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

內容提要:《商標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第二十一條以“一標一權”爲基礎構建禁止重複註冊條款,但類比“一物一權”與“一發明一專利”證成“一標一權”存在明顯疏漏。禁止重複註冊更爲適宜的理論進路是將其置於惡意註冊體系下的絕對事由:規制逃避商標因連續三年不使用被撤銷的“接力式申請”符合《商標法》第四條客觀目的;逃避商標被異議或宣告無效的頻繁重複申請屬於《商標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其他不正當手段”。沿此思路展開規則設計,條目設置上,不單獨成立禁止重複註冊條款;構成要件上,事實要件與價值要件二分;證明責任上,事實要件成就前採善意推定,成就後採惡意推定;法律後果上,不適用“全有或全無”原則。

關鍵詞:重複註冊;一標一權;惡意註冊;商標使用

【數字法治】

5.從寧波森浦案看數據壟斷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的制定路徑

作者:馬錦濤、程雁雷(安徽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與數據要素的深度滲透,正在重塑全球市場競爭的底層邏輯,數據壟斷問題逐漸成爲制約市場公平競爭與創新活力的核心癥結。我國數據反壟斷首例行政執法案件——寧波森浦案不僅揭示數字市場競爭中數據反壟斷行爲的規制需求,更凸顯建立科學裁量基準體系的必要性。以寧波森浦案爲切入點,提煉出數據壟斷行爲具有資源獨佔性、流動阻斷性和技術遮蔽性的違法特徵。該複合性特徵對傳統反壟斷規制範式形成衝擊,使得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制定面臨行爲類型確認時新型壟斷行爲的識別困境和違法情節認定時量化評估體系的適配困境等多重挑戰。應從原則遵循和規則實現兩方面着手製定數據壟斷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首先,須引入動態競爭導向原則、過罰相當與比例原則、多元價值平衡原則作爲基準構建原則。其次,針對基於數據優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可通過引入數據可替代性與技術依賴性參數,完善市場力量評估;對於數據驅動型經營者集中,須建立跨市場傳導效應的評估標準;針對使用數據和算法達成並鞏固壟斷協議,應建立算法共謀的專項識別規則。最後,須突破傳統反壟斷案件“一刀切”的量化模式,通過動態適配機制實現法定情節與酌定情節的協同作用。

關鍵詞:數據壟斷;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市場支配地位;數字經濟

6.算法解釋權的法理反思與賦權限制

作者:樑晉鋮(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算法解釋權是算法治理重要一環。算法解釋權具備獨立的工具、制度價值,也承載着維護人的主體地位與合理權益的功能。算法解釋權在侵害、規制與技術等權利證成板塊已被攻克與穩固,但算法解釋權仍面臨理論斑雜的問題,因此,需要進行進一步限定算法解釋權的解釋傾向、權利基礎與制度目標。同時需要以“全體—公性”補充“個體—私性”,因而單向度“個人—自由”的算法解釋權應當轉向爲雙發驅動“整體—責任”的算法解釋機制,爲算法解釋權提供堅實支撐。最後,算法解釋權需要在同算法解釋義務、算法解釋技術與算法知識產權的碰撞、聯結中明確合理的賦權邊界。

關鍵詞:算法解釋權;算法治理;算法黑箱;算法可理解

【人工智能治理】

7.生物特徵識別型人工智能的規制:歐盟模式與中國方案

作者:張建文、楊志傑(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國際法學院)

內容提要:生物特徵識別型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和預測警務等關鍵領域的應用,在提升社會治理效率的同時,亦帶來數據泄露、隱私侵蝕和算法歧視等諸多挑戰。對此,歐盟《人工智能法》構建了“分界—分類—分級”的規制模式:首先將缺乏自主學習和推理能力的生物特徵驗證系統排除在人工智能系統之外,而後將生物特徵識別系統分爲情緒識別系統、生物特徵分類系統以及遠程生物特徵識別系統,並採取基於風險的規制路徑將其納入被禁止或高風險人工智能系統的範疇。然而,該法採取的橫向立法模式不僅實施成本較高,且容易忽視不同行業的差異而難以實現對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的精準治理,尤其是在公共場所使用實時遠程生物特徵識別系統的問題上爭議不止。我國人工智能立法應立足我國技術治理需求和現有法律體系,對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採取縱向立法的監管模式,從基於權利的路徑出發強化生物特徵數據的保護。

關鍵詞:人工智能法;生物特徵識別;歐盟模式;風險分級;權利保護

【青年論壇】

8.平臺規則的二元屬性及其合法性控制

作者:鍾鄧鵬(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

內容提要:在平臺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平臺規則被濫用導致平臺用戶的權利和利益被大量侵犯。當前,針對平臺規則濫用的措施是“自律管理”,但“自律管理”無法真正有效地保障平臺用戶的權利。事實上,平臺規則不僅僅是平臺的“自律”,還呈現出營業自由和行政職權的二元特徵。二元屬性的顯著差異體現在平臺規則的外觀、目的及公法可追責性上。基於平臺規則法律屬性的二元分類,可以分別針對營業自由範疇內的規則和行政職權範疇內的規則進行差異化的合法性控制。對營業自由範疇內的規則可以按照一要素比例原則進行合法性審查;對行政職權範疇內的規則可以使用比例原則中的中度審查標準進行合法性審查。同時,兩類規則都需要進行程序性審查。

關鍵詞:平臺規則;營業自由;行政職權;合法性控制;二元屬性

9.反壟斷法視角下SEP善意許可談判的標準

——以德國法院判例爲視角

作者:任天一(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標準必要專利許可雙方應基於善意原則進行談判已成爲全球共識,然而,在不同部門法視角下,善意的認定標準有所不同。在反壟斷法視角下,FRAND條款旨在促進標準被相鄰市場主體平等而高效地獲取,從而確保標準之兼容性等效率的實現。善意談判包括程序性規則與實體性規則兩個方面,“華爲訴中興案”所確立的善意談判框架更多關注於程序性規則,後“華爲訴中興案”時代,德國法院通過“Sisvel訴Haier案”“Nokia訴OPPO案”等推進了程序性規則與實體性規則的銜接,首先從程序上重點考察實施人的善意性,只有當實施人客觀上表現出持續推進談判的善意時,法院纔會從實體上考慮專利權人報價之合理性問題。

關鍵詞:標準必要專利;禁令;善意談判;反壟斷法

10.法律激勵理論下的網購惡意差評法律規則

作者:李樸(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內容提要:法律激勵理論與網購惡意差評規制內在相通。網購惡意差評的法律規制應圍繞激勵經營者商譽保護展開。法律在惡意差評的規制中起主導作用並有所分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通過權利義務分配(權利—義務模式)在事前指導平臺規則構建;《民法典》《反不正當競爭法》《刑法》以法律責任形式(獎勵—懲罰模式)爲商譽受損提供事後兜底救濟。但前類法律中消費者評價權與經營者商譽間配置過分失衡,後類法律滯後於互聯網環境中的商譽保護需求,導致依法保護商譽的期望降低,無法實現“激勵相容”。爲此,在“期望激勵”理論公式指導下,前類法律需合理限制消費者評價權,爲商譽保護行爲的“正效”評價提供法律依據;後類法律應加強信息網絡中商譽保護的針對性,以降低商譽維權成本,增加維權期望,由此實現法律激勵商譽保護的“激勵相容”,並抑制惡意差評。

關鍵詞:惡意差評;虛假信用評價;商譽保護;刷單炒信;激勵相容。

11.反不正當競爭領域“技術中立”的邏輯定位

作者:魏奕熒(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

內容提要: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挑戰,“技術中立”概念已成爲法律與新技術的重要接口,但現階段內涵外延以及適用方式混亂。反不正當競爭領域“技術中立”的司法適用方式包括狹義(“實質性非侵權用途”規則)和廣義(“技術”與“行爲”二分理念)兩種,存在不同樣態,亟須澄清以充分發揮其價值。狹義運用下,“實質性非侵權用途”在知識產權專門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存在共通的理論基礎,但也需注意區別的行爲形態。其非行爲正當性的必要審查要素,但在技術不具備“實質性非侵權用途”時,可以作爲主觀故意的有力證明。廣義運用下,“技術中立”對於反不正當競爭案件審理結果無實質影響,故法院不必主動宣示,僅在當事人抗辯時澄清。“技術中立”的核心理論價值應在於藉助法律解釋,實現法律迴應技術變遷時的安定性。

關鍵詞:技術中立;實質性非侵權用途;反不正當競爭;司法適用;法律解釋

【英文版】

12.Fritz Machlup's Verdict 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Patent System and the Chinese Economic Reality

Author: Joseph Straus(University of Munich, School of Law;Max-Planck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andCompetition)

Abstract:A "verdict" 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patent system by the US economist Fritz Machlup published in 1958 still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the patent system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intellectual property scholars worldwide. This contribution analyses Machlup's study as is and in the light of subsequent US and global leg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Machlup's assessment was examined based on empirical data generated by the US Bayh-Dole type legislation as regards the translation of basic research into innovative products and processes. Moreover, it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he new world economic order institute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mandatorily requiring effective patent protection in all WTO Member State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economies. The case of China, which adopted its first Patent Law in 1984, is addressed in the context of Machlup's verdict and in light of the subsequent econom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at country. Concluding thoughts consider today's value of Machlup's "verdict".

Keywords:paten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on; Chinese experience

13.Legal Framework and Its Practice for the Normative Development of Generative AI in China

Author:Chen Bing, Li Guozhen(School of Law, Nankai University)

Abstract:Currently, generative AI technologies and services worldwide are experiencing explosive growth. While driv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advancement in the social economy, they also precipitate multiple leal risks, ethical breaches in technology, and social governance challenges. Distinct regulatory pathways have emerged internationally: the EU promotes a rigid governance system through a unified regulatory framework and centralized oversight mechanisms, though concurrently exhibiting a trend of deferred legal applic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dopts an advocacy-based regulatory strategy combining principled guidance with corporate self-compliance; the United Kingom implements a non-mandatory principled framework establishing a compromise-based governance model.rounded in China's strategic imperative to engage in global AI competition and informed by international experinces, the legal governance framework for generative AI must incorporate practical legislative imperatives, anchored in the dynamic adapta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iteration and legal regulation, alongside the recalibration of developmenal efficacy against security risks. This necessitates establishing tiered safety thresholds and controllability requireents within the governance architecture. Accordingl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nhance institutional provision and policy coordination, construct a multi-stakeholder long-term mechanism integrating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indusry self-regulation, and technical governance, and formulate scenario-specific liability rules covering the entire life-cycle from R&D to deployment—thereby avoiding arbitrary legislative uniformity. The ultimate objective is to forge a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ecosystem characterized by trustworthiness and security as its foundation, and prudence, inlusiveness, and dynamic

adaptability as its defining features.

Keywords: generative AI; risk; extraterritorial rule of law; rule of law consideration; practice architecture

《科技與法律(中英文)》立足科技創新與法律實務的交融發展,成爲橫跨科技、法律、知識產權領域從事學術交流、實務溝通、績效展示和形象推介的重要媒體和信息平臺,致力於實現“促進科技與法律互動、服務學術與產業創新”的辦刊宗旨。

責任編輯 | 王睿

審覈人員 | 張文碩 範阿輝

本文聲明 | 本文章僅限學習交流使用,如遇侵權,我們會及時刪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網(北大法寶)和北京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見或對相關法規/案件/事件等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