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年會 聚焦AI與資金鍊韌性

臺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理成致詞時表示,生物產協將持續與增進全球合作,今年舉行的亞洲生技大會,已成功獲得衆國海內外生醫產業公司與投資者關注,未來產協將持續深化與國際交流,鏈結海內外資源,擴大臺灣生醫產業影響力。

資誠生醫產業協同主持會計師黃珮娟表示,臺灣2024年生醫公司IPO募資額達153億臺幣,創下新高,2025上半年5家生醫公司IPO募資14億臺幣。隨着美國聯準會9月降息1碼,生技醫療與高科技產業成爲全球資金焦點,高齡化、智慧醫療、創新藥品等題材具備長期動能。預期下半年生醫IPO將加速,在AI國家藍圖與政策支持下,生醫產業韌性可望帶動新一波IPO趨勢。

第一場主題演講「全球數位生醫發展現況與趨勢」,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產資組ITIS研究團隊產業分析師黃薰儀主講,解析數位生醫與精準醫療的國際脈動與機會。

黃薰儀強調,目前已有許多創新公司強調以AI爲核心,結合生醫數據,進行感測、判讀與治療,打造即時監測與個人化照護模式。在藥品與醫材的關鍵研發與製造階段,AI也發揮優勢,縮短從研發到商品化時程。產業界應借鏡國際趨勢,及早佈局AI領域整合相關技術的應用,持續推進精準醫療與數位製藥。

第二場「美國對等關稅與最惠國藥品政策解析」,由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李益甄主講,剖析美國關稅政策對生技供應鏈與藥品市場的潛在影響。

李益甄表示,目前歐盟、日本及國際藥廠均陸續與美國達成貿易或藥價協議,在臺美尚未完成最終談判前,臺灣生醫產業需應對不確定性升高並加強避險,採用首次銷售原則、製程移轉或進行供應鏈重組等都是可行策略,但企業必須留意美方對於原產地的認定原則,避免被美國海關認爲涉及洗產地而補稅及懲罰。建議臺灣業者應持續關注美國關稅政策走向,並規劃多元市場策略,降低單一市場政策波動造成成本提高,才能維持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