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鳳凰花開 挑戰低碳畢旅與謝師宴

每年鳳凰花開,豔紅花色點亮了畢業季的來臨。郭瓊瑩/攝

每年鳳凰花開時節啓動了畢業季,因接續不同層級學生爾後的升學與就業需求,許多學子們期待的畢業旅行,已早於寒假或春假即先行啓動了。

畢業旅行對學子而言其實相當具有意義,除與同儕好友惜別歡聚,也是人生的轉捩點。大學生通常會自行組隊策畫堪稱是人生中特別的旅程,有的會騎車環島、登山、健行,甚而出國自助旅行,不一而足。而未成年的中、小學生們,因校方與家長對團隊活動的安全較爲慎重和關注,通常是三天兩夜集體行動在國內走訪景點,且多以遊覽車行之。少數實驗型學校會安排特殊的畢旅,例如騎車環島、搭火車、登玉山…等。

無論是淡水河藍色公路或離島海上戶外教育,均是與大自然對話的必要課程。郭瓊瑩/攝

令人感動的案例是,宜蘭嶽明國小在校長與家長會的努力下,培育濱海成長的學生學習游泳、潛水、劃獨木舟,甚而駕風帆,曾有畢旅駕風帆到石垣島,在海邊露營,此等經驗讓學子們終生難忘,但這些仍是難得特例。最常見的畢旅仍是俗稱「三六九行程」的遊樂園或都會型旅行,在車上吃速食(爲了食安與便利),晚上則是星級旅店的桌菜與宴會廳型的娛樂活動,少數得以有營火晚會(爲了安全);如此下來,學子們的記憶幾乎雷同。

惟常見日本高中生由老師帶隊來臺進行班級畢旅,歐洲也常見一羣好友揹着揹包、搭火車自助旅行;筆者更曾驚見姨媽穿着和服登玉山之畢旅照片。身爲海洋國家,我們的戶外教育、登山教育、海洋教育,爲何不能融入課程與學習?包括具紀念性之畢旅行程。團體行動其實很耗人力物力,往往欠缺師生親切有溫度之互動,更遑論相關食宿的完善規畫。

此外,一到畢業季,各大飯店即開始行銷謝師宴,動輒近萬元。身爲教育者常自問,我們其實無需這種形式上之謝師儀式,如能有一場共同旅行的互動,不只謝師也能同時謝生,纔不枉教學相長。

臺灣有許多美麗獨特的風景,觀光與教育主管單位似乎忘了互相合作,開創學子們透過旅行認識臺灣的機會,其CP值遠高於對外國來臺觀光客人次之計較。

曾經改變傳統的謝師宴,包了淡水河藍色公路的遊艇、請了外燴,自大稻埕碼頭到淡水看夕陽、到月升,讓學子們以不同視角閱讀臺北母親之河景觀,也得以體驗沒有大圓桌的甲板上歡聚。一趟船趴下來,學子們開心地說「我們每天自山上俯瞰淡水河,卻從未發現臺北如此之美」。

遊河的經費比在星級飯店餐宴經濟得多,其中的動態體驗更是難得的回憶。當然,這一切安排需天時地利人和。

畢業旅行與謝師宴看似兩件事,其實它反映當前社會大衆的價值觀;爲了安全、易於管理,而怯於爲學子們開創新視野。如果相關因應配套措施整備周延,在茶園野餐宿營、師生共同參與部落祭典,登山後在星空下體驗一場生態廚師的在地美食。如此想像畢旅與謝師宴的結合,是否太天真了?(作者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