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剖析AI機器人風險 VicOne揭五大攻擊面向
機器人發展各擅勝場,但決定各項應用能否真正成功的核心關鍵,在於機器人的「腦袋」。隨着大型語言模型(LLM)與視覺語言模型(VLM)日漸成熟,AI機器人已能執行更復雜的任務,不再侷限於工廠或商場的輔助角色,而是開始走入家庭、醫療照護、物流及公共服務等日常領域。然而,當機器人與人類的「距離」越發緊密,其潛在攻擊面也隨之擴大。
VicOne發表的《AI機器人資安風險與防護白皮書》,首先盤點機器人的五大可能遭攻擊的層面,包含物理實體、感知器、AI模型、無線通訊、到軟體/雲端應用,並結合實務案例進行分析。同時也針對機器人供應鏈安全進行全面剖析,從底層硬體與韌體,到高階AI模型,再到雲端部署與更新,揭示供應鏈環節龐大且複雜的安全挑戰。同時,該白皮書內針對機器人行爲提供系統化的安全測試與驗證方法。
目前針對AI系統和機器人的攻擊技術,涵蓋從傳統的網路滲透到專門對抗AI模型的多種手法。以下幾種現有常見的攻擊方式,通訊與網路攻擊、感測器欺騙、對抗性樣本攻擊、提示詞注入與指令欺騙、資料投毒與模型毒化及模型提取與逆向工程等。
VicOne LAB R7負責人張裕敏表示,隨着AI驅動的機器人展現出的高度智慧與自主性,其所面臨的資安挑戰也日益複雜。對此,企業必須從源頭強化供應鏈安全,確保AI模型完整性,並透過行爲監控與測試驗證來提升系統韌性。唯有如此,AI機器人才能在持續帶來創新價值的同時,保障運行安全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