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成“香餑餑” 險資、基金大幅提升調研頻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葉麥穗 廣州報道作爲中長期資金的重要來源,險資在資本市場中的投資策略備受關注。同花順數據顯示,2025年開年以來,保險公司延續2024年末密集調研上市公司的趨勢,截至5月20日,已有超百家保險公司累計調研A股上市公司過千次,相比去年提升近兩成。相比此前,機構對科技公司的關注度大幅提高。
險資重點調研科技股
險資開年就表現活躍,多次增持和舉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截至5月20日,153家險資機構對468家A股上市公司進行了密集調研,調研次數達2303次,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兩成以上。
人身險憑藉其更大規模的保費收入及長期且穩定的資金來源,成爲調研中的主力軍。進一步來看,養老保險公司參與上市公司調研最爲積極。其中,平安養老險、長江養老、國壽養老在內的多家公司調研次數均超過50次。
和此前相比,險企的調研在今年發生了一些變化,由於DeepSeek 橫空出世,險資對科技類公司的興趣提至新高,春節之後,基本是馬不停蹄的在調研。
綠聯科技5月16日發佈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公司於2025年5月16日接受26家機構調研,機構類型爲保險公司、基金公司、海外機構、證券公司、陽光私募機構。
根據同花順統計,險資今年調研涉及的前三行業包括計算機、半導體、新能源與新材料等。其中被最多險企調研的公司是立訊精密,有124家險企先後四次調研了該公司。其次是寧波銀行、螢石網絡,分別有39家險企和36家險企進行了調研。
此前已經有險企對科技類企業表示出興趣,如中國平安表示,未來該公司將發揮大規模長期資金的優勢,靈活運用多種綜合金融工具和投資策略,持續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新型基礎設施及價值型品種等領域投資力度。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表示,險資調研涉及多領域,從新能源領域來看,符合國家能源轉型戰略,發展前景廣闊,險資看好其長期增長潛力;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則技術含量高、競爭力強,部分企業具備全球領先優勢,能爲險資帶來較好回報。
來自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近期發佈的2025年第一期保險資產管理業投資者信心調查結果也顯示,從市場判斷來看,50%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和53.57%保險公司對2025年A股市場持較樂觀看法;從走勢預期來看,52.78%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和51.19%保險公司預期2025年A股市場走勢將震盪上行。
基金調研超過700家A股公司
除了險資之外,基金公司今年也加快了調研,今年以來已經調研760家A股上市公司。和險資類似,基金公司也將重點佈局在科技、AI、新能源上。
嘉實全球產業升級基金經理陳俊傑表示,當前AI產業發展的核心矛盾正從技術突破,轉向應用落地與商業化閉環,而近期行業出現的結構性變化,爲投資者提供了重要觀察窗口。
陳俊傑指出,AI產業已進入“滲透率提升”與“成本優化”並行的新階段。參考美股科技巨頭的輪動路徑,從底層算力、雲服務到終端應用的產業鏈條逐漸清晰,但當前仍面臨兩大核心挑戰:一是AI芯片的高成本與大規模應用盈利模式的不確定性;二是算力擴張帶來的能源消耗問題。在此背景下,產業迭代邏輯正從單純追求模型性能,轉向探索成本下降路徑與應用場景的適配性。以近期引發全球關注的DeepSeek模型爲例,其通過工程化創新將訓練和推理成本壓縮至行業標杆的1/10至1/30,同時開源策略加速了技術擴散,這種“降本增效”的突破,或將重構產業生態。
在算力基礎設施層面,陳俊傑分析認爲,推理算力的需求彈性正在超越訓練算力。隨着模型能力的邊際提升趨緩,產業資源開始嚮應用側傾斜,推理芯片、邊緣計算及端側設備的商業化價值逐漸顯現。例如,蘋果最新終端產品已支持本地化模型運算,而特斯拉通過自研芯片優化自動駕駛系統的成本效率。與此同時,國產算力供應鏈的成熟爲行業提供了多元化選擇,從先進封裝到服務器國產化,本土企業在特定環節已展現出全球競爭力。
博時科創板人工智能ETF基金經理李慶陽表示,近期科創人工智能方向的成交表現相當活躍,相關ETF的成交額和基金份額也在不斷增加,這充分體現出資金對AI主線的信心非常強勁。
根據同花順的統計,有16家A股上市公司,最受基金青睞,被100家基金公司聯合調研過,包括上述被險資重點調研的立訊精密、藍思科技、三花智控、豐立智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