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咖來臺拔樁...臺廠傻眼:執政黨還在吵大罷免
美中貿易戰加劇,輝達晶片再度受阻,讓黃仁勳17日到北京跟中國官員座談。(圖/黃耀徵攝、翻攝自央視)
被稱爲「皮衣刀客」的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居然換上西裝!在川普出手限制輝達爲中國特製版H20晶片出口後,17日中國官媒央視新聞,出現黃仁勳正在北京與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談下一步;同一周,超微AMD執行長蘇姿豐也緊急來臺跟供應鏈吃飯,直喊「要增加美國製造」,隨後又飛往日本。「現在不是叫固樁、可能是要拔樁了」一科技業主管跟CTWANT記者說。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大刀4月2日開鍘後,全世界貿易秩序陷入新亂局,美科技廠大老們急飛各國,安慰客戶、或威逼供應鏈廠商配合增加美國製造,與此同時,各國執政掌權者也總動員,趕緊尋找與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進行貿易聯盟,打算以「美國+1」分散市場來躲開川普MEGA(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大旗。
當全球企業主及國家執政者大舉展開行動之際,屢次被川普點名的臺灣也有迴應,除了掛號協商,總統賴清德在9日主持民進黨中常會時給了方向,他提出「脫中入北」。對此,不少企業大老私下跟CTWANT記者說,「哪裡是『北』?在經濟學早已過時的南北分界。」這種政治口號讓業者頭很大,且不只外患還有內憂,「爲什麼執政黨還在吵大罷免?」
我國在2002年加入WTO後,跟着全球貿易需求與脈動,在世界各地佈局,在中國大陸善用當地的資源與人才,成爲全球重要供應鏈,然而隨着中國崛起、美中爭霸,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推動產業鏈轉往東南亞國家制造,也符合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第一任期、2021年民主黨拜登時期的「中國+1」政策,沒想到2025年川普重返白宮 ,貿易戰升級爲全球無差別開戰 ,只因貿易順差大,臺灣不但要苦吞32%高額對等關稅,過去的「友岸外包」竟被視同爲中國洗產地。
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17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金邊王宮舉行會談。(圖/新華社)
高額的對等關稅讓新南向政策形同被川普斬斷,下一步臺廠供應鏈該往哪走?「蔡政府時期就說要有強化歐洲鏈結計劃,現在在哪裡?」而所謂的脫中入北,北又是在哪裡?不少業者在跟政府官員座談時都提到這點,然而被問到的財經官員無奈地說「其實歐洲也一直是我們想佈局的」,但的確沒什麼明顯進度。
「臺灣可以跟其他國家『拉幫結派』!」前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資深官員金美英(Kim Mi-Yong)9日在國科會旗下的政策研究機構座談時,建議臺灣多跟歐洲、東亞或東南亞國家交換意見,看看大家怎麼一起跟川普政府談判,才能爲自己爭取更多利益。
川普關稅戰開打後,美國以外的經濟體大國紛紛展開「美國+1」行動,尋找夥伴「站隊」或「入羣」,加緊新一輪貿易談判。
總統賴清德18日在嘉義就吳郭魚及鱸魚產業支持方案與養殖業者座談。(圖/翻攝自總統府官網)
歐盟近期大力推動跟中亞、東南亞的談判貿易,以及與南美洲的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的自貿協定,歐盟也與中國討論電動車供應鏈、更新海關合作協定,歐盟理事會主席柯斯塔更將在7月前往北京舉行峰會。
事實上,在美中關稅喊到天價的245%時,貴爲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也沒有閒着,14日抵達越南,簽署45份合作文件,15日去馬來西亞,簽署30多份合作文件,17日到柬埔寨,「沒有哪個國家願意退回到封閉的孤島,貿易戰破壞多邊貿易體制,也衝擊世界經濟秩序,呼籲各國要團結起來。」習近平不管去哪國,都大提「命運共同體」。除了東南亞,中國官方也正在跟歐盟國家談合作, 就連英國BBC都報導,因爲川普關稅打擊原本的貿易伙伴,反而促使東北亞國家長期停滯的「自由貿易協定」(FTA)重新啓動,最重要的就是中日韓三國的貿易官員,已在3月底於首爾見面,談半導體供應鏈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