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讓助殘服務更精準
語音合成讓視障人羣重拾閱讀樂趣,AR眼鏡輔助聽障患者“看見聲音”,智能假肢讓肢殘人士手隨心動,腦機接口助力截癱患者“心想事成”……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傳感器、神經生物學等技術的發展,科技成爲幫助殘疾人克服身體障礙、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社會參與度的重要手段。
5月18日是第三十五個全國助殘日。今年助殘日的主題是“弘揚自強與助殘精神,凝聚團結奮進力量”。日前,在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主辦的第二屆集善助殘公益論壇上,各類助殘技術展示出技術創新在爲殘障人士創造更平等的生活、教育、就業和社會參與機會等方面的巨大潛力。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表示,科技助殘不只是關乎殘疾人生活質量的大事,更是面向全體公民的基礎性工作。我國目前處於動態的殘疾老齡化和老齡殘疾化的關鍵時期,推動科技賦能殘疾人事業意義重大。
周鍵是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一名特殊的員工。12歲時,周鍵因意外失去手臂。如今,藉助公司研發的智能仿生手,對音樂零基礎的他不僅重新擁有了寫字的能力,而且還學會了彈奏鋼琴。“智能假肢不僅要能用,而且還要用得好、用得久。”強腦科技高級副總裁楊承君介紹,公司聘用了大量殘疾人“體驗官”,就是爲了通過不斷反饋和更新,做出真正契合殘疾人需求的產品,讓假肢越來越接近真實的手。“我們希望在5年到10年內,能夠幫助100萬名殘疾人恢復日常生活。”楊承君說。
科技不僅是幫助殘疾人恢復身體功能的工具,也是破除社交障礙、重建生活信心的利器。數據顯示,我國現有2780萬名聽障患者,還有約1.2億老年人的聽力正在衰退。溝通對健聽人來說習以爲常,卻是制約聽障人士生活、就業和發展的極大障礙。如今,一款融合光學顯示、語音識別、人工智能的創新型助殘設備正在改變聽障羣體的生活方式。“語音轉文字AR眼鏡並非新鮮事物,但要更好滿足殘疾人的使用需求,則需要在使用場景和產品細節上下功夫。”北京亮亮視野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吳斐介紹,AR字幕眼鏡是數千位聽障人士共同創造的結晶,讓聽障患者“看到聲音”。
科技創新爲特殊羣體架起了溝通的橋樑,打開了感知世界的新窗口,更凝聚起殘疾人實現人生價值、追求美好生活的強大合力。在科大訊飛人工智能開放平臺,越來越多的殘疾人開發者加入無障礙應用的研發中。科大訊飛科技助殘業務商務合作總監程嫺介紹,依託底層人工智能技術,AI公益計劃目前已賦能3.3萬名公益開發者,創造了3.8萬個無障礙應用,服務了1404萬名視聽障人士,每天服務人次超5000萬。去年5月,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與科大訊飛啓動共建通用人工智能助殘聯合實驗室。
從智能輔具、無障礙設施到遠程醫療和AI輔助技術,科技爲殘障人士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科技助殘是殘疾人事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陳功注意到,當前,以AI手語翻譯、腦機接口假肢、智慧無障礙出行等爲代表的輔具產品、福祉科技產品正從“工具型”走向“智能交互型”,服務模式也從“統一配置”向“個性化適配”轉變,助殘服務的精準性與可持續性不斷提升,部分智慧助殘平臺以數據驅動決策,已經實現殘疾人需求的精準識別和資源匹配。“但是,關鍵共性技術突破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部分技術市場化推廣不足、尚未形成規模化應用,以及殘疾人需求與科技供給之間的精準匹配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等問題,仍然制約着助殘事業高質量發展。”陳功說。(經濟日報記者 康瓊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