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養老機構分類管理讓服務管理更精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推進養老機構分類改革,將養老機構分爲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場型三類。《意見》明確,兜底保障型養老機構主要收住特困老年人和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等;普惠支持型養老機構面向全體老年人開放,由設區的市級政府制定支持辦法,加強收費引導管理;完全市場型養老機構實行充分競爭、優質優價,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3.1億人,佔全國人口的22.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人,佔全國人口的15.6%。我國人口老齡化進一步深化,老齡化進程已進入更快時期,與此同時,養老服務也就成了老齡化社會共同面臨的難題,"如何養老"既是困擾每個家庭的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公共課題。

當前,居家式養老依然是主流選擇。一項調研顯示,47%的受訪者希望通過傳統居家養老的方式安享晚年,並且傳統居家養老在各年齡段受訪者當中都是第一選擇,總計86%的中國居民希望在家庭進行養老。之所以如此,除了受家庭因素的影響,與養老機構養老服務市場面臨供需不匹配等有關。

養老服務行業要想實現整體破局,需要提高服務質量,儘可能多地滿足滿足個性化和多元化需求。針對老齡羣體不同,對養老服務機構實現功能分類,釐清市場與公益,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邊界,讓錯配的資源實現更精準的對接,纔是養老服務行業健康發展的正確打開方式。

無論是促進政策的優化落地,還是有效激活市場競爭,或者是實現大面積的養老服務機構轉型升級,對養老服務機構實行分類管理,確定設施配置、服務內容和監管標準,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都有助於養老服務機構的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並有效調動各方資源,支持各類市場主體按市場化原則積極參與養老服務。實現養老機構的分類管理後,對養老機構的管理也能體現出差異性,公共資源的配置與市場監管的能效也能得到提升。

《意見》推出養老機構分類改革的措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以此爲基礎,可以讓三類養老服務機構的職能定位更明確,運行機制進一步區分,在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考覈評價上也能體現出差異性。更重要的是,能夠以此爲基準釐清政府與市場、公益與營利之間的界限,最終讓公共歸公共,市場歸市場,用清晰的職責定位與明確的機構分類,爲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和機會,也能促進整個行業的良性競爭,激活行業健康發展的源頭活水。

文/堂吉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