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陸賺黃金盛世落幕 2關鍵讓臺商面臨空前壓力
臺商想在大陸賺錢的路徑不能再循從前老路。(中時資料照)
全球前10大塑膠包材大廠洽興工業,2017年11月被美國黑石集團收購,傳聞交易金額高達九億美元,這樁交易震撼兩岸臺商。這個金額對一家在大陸登記資本額僅6500萬美元的公司,也許是一個好價錢;卻也爲臺商在中國市場的消亡,再添一首輓歌。
總部位於江蘇崑山的洽興工業,爲創辦人詹玲郎1970年在臺中創辦,後來將生產重心轉移到江蘇。洽興的客戶包括香奈兒(Chanel)、迪奧(Christian Dior)、雅詩蘭黛(Estee Lauder)等國際一線化妝品牌,高單價睫毛膏、口紅膏與粉餅盒等包材,其毛利率相較於家庭衛浴用品包材來得高。
詹玲郎曾說,洽興的競爭力在於,從原料到成品出貨可以在一個工廠內就完成,也就是所謂的一條龍服務;同時,洽興也擁有產品設計、模具與設備自動化開發能量,不僅讓客戶願意將產品包裝設計業務交給洽興,又可以自主開發模具節省成本。據悉,洽興技術開發團隊就有400人,足見詹玲郎肯砸重金研發。
昔日做什麼賺什麼 千禧年爲興衰分水嶺
後來詹玲郎退居二線交由兒子詹立羣掌舵,看似經營相當順遂,卻突然交易給黑石集團。儘管雙方不願證實,不過從中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開資料顯示,洽興集團法定代表人,在2017年底已經悄悄改爲黑石私募集團香港常務董事楊起。臺商圈傳聞,洽興創辦家族可能感受到,即使是在當地做到一定規模,面對中國政府年年提高環保要求,也逐步面臨到壓力,再加上第三代接班意願不高,內外負面因素夾擊,纔會萌生出售念頭。
由於缺乏臺灣事業根基,許多在中國白手起家的臺商,在事業由盛轉衰之際,若下一代也缺乏接班意願,往往最後只有選擇轉售退場一途。全球前三大、中國第一大塑膠包材大廠興中控股,也面臨同樣的命運。
紅色供應鏈崛起 臺商商機大幅流失
興中控股年產能超過10億件,客戶名單也都是雅詩蘭黛、歐萊雅(L`Oreal)等國際一線化妝品牌。在事業鼎盛時期,興中控股2009年曾規畫回臺上市,後來因法規障礙而作罷。不料,2012年興中將股權出售給私募基金TPG,交易金額高達6億美元;4年後,TPG再以7.75億美元出售給私募基金霸菱亞洲。據悉,興中也是面臨下一代不願接棒,讓創辦家族選擇出售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