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呼吸器1年!癱瘓婦靠神經繞道術見證奇蹟 激動淚喊:我還能走
▲癱瘓得靠呼吸器1年的李姓婦人接受杜元坤醫師的神經繞道手術 。(圖/記者吳奕靖翻攝)
記者吳奕靖/高雄報導
苗栗64歲李姓婦人一年前因車禍重創頸椎、脊髓損傷,導致四肢癱瘓,甚至必須仰賴呼吸器維生,一度被宣判「終身臥牀、無法復原」。最後求助義大醫院杜元坤院長協助進行神經繞道手術,如今,她已經能夠在攙扶下穩穩踏出超過百步,用行動證明希望從未遠離。
李女士說,當初事故發生瞬間毫無記憶,只知道騎機車遭車輛撞擊後摔飛、重落地面,被緊急送往臺中榮總搶救。當時醒來醫師診斷「幾乎完全無神經恢復的可能」,這句話如死刑宣判陷入深淵,只能帶着呼吸器躺在牀上。還好李女士的兩名女兒不願放棄,找到了杜元坤醫師,去年5月6日,李女士接受神經繞道重建手術,歷時5小時。術後她從完全無感、無力,到能握住東西,如今在攙扶下,她已能一步步走完超過百步。
術後一年來,李女士每日接受4小時復健,進步有目共睹。她說:「每天醒來就是一場和手腳的戰鬥,但我知道,如果我不努力,就是辜負醫師與家人的期望」。現在的她也常在復健中心鼓勵病友,用自身的經驗分享,她說:「我這樣都還能站起來,你一定也可以」。過去她愛閱讀,寫字漂亮,現在雖然還無法完全自理,但也期許自己未來能夠親手寫了一封感謝信送給杜院長。
▲李姓婦人現在積極復健,期待自己能夠親手寫感謝信。(圖/記者吳奕靖翻攝)
而杜元坤院長表示,神經繞道重建手術關鍵在於先對受損的脊髓神經區段進行減壓與殘存功能檢測,方能保留健康的近端神經,繞過受損區段,以顯微神經吻合技術精準接合至遠端神經,重建訊號傳導。手術最困難的地方在於過程中常遇到前次手術遺留或舊傷導致的神經沾黏與硬脊膜破裂,若未充分鬆解與修補將影響神經修復。
此外,神經本身細緻脆弱,顯微接合時需高度專注與精密技術,膽大心細且手穩心靜,不僅仰賴經驗與技術,更需長年累積的集中力與判斷力,才能幫助病人重新站起來。杜元坤強調這種脊椎神經繞道的手術,團隊已經完成數千例,而且也在國際的科學論文發表大放異采,被列爲重要參考文獻,也被教科書列爲重要的手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