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密》曾與戰國七雄並列 白狄族「中山古國」神秘面紗曝
考古團隊揭密中山古國的神秘面紗。(圖/YouTube@央視CCTV紀錄)
春秋戰國、成王敗寇,人心決定軍事,軍事決定政治,政治再決定經濟。東周時期白狄部落建立的「中山國」一直都鮮爲人知,直至考古團隊在河北平山縣發掘中山國都靈壽古城,出土文物也被視爲古代中國北方戎狄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成爲戰國七雄以外的「第八雄」。
戰國七雄爲後世所知,央視紀錄片節目曾介紹到神秘的戰國「第八雄」中山國,是東周時期白狄部落鮮虞氏在今天的河北中南部建立的國家。存世200多年來,與燕、趙、魏、齊抗衡,留下了「中山」、燕、趙、韓、魏五國相互稱王的歷史經典,成爲「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雄」。
節目也介紹,大約從公元前八世紀開始,地球進入漫長的小冰期,歐亞草原遊牧民族被迫離開日漸枯萎的草場,開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大遷徙。他們來到現在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遊牧部落,當時的華夏民族統稱他們爲戎狄。而中山古國,正象徵了古代中國北方戎狄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
考古學者在自1977年起,在河北平山縣發掘了中山國都靈壽古城,開挖了五座王室墓地,和百餘座貴族墓地,出土文物2萬餘件,其中各式各樣的青銅器近3000件,玉器1000多件。一個小小的中山國,周旋於戰國七雄之間,屢滅屢興,鼎盛時期卻居然有如此衆多的青銅器具,排場相當浩大。
而考古團隊在關中平原出土的青銅銘文,也記載了當年西周幾代國軍,指揮軍隊征戰賢允的過程。在賢允爲首的戎狄部落,在頻繁進攻下,佔據戰爭主動權的西周王朝。而賢允族也是戎人的一支,強盛時期,北方許多戎狄戎人的部落,都歸附到他的旗下,狄部落中的賢允人逐漸強大起來,也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的先祖。
據公開資料顯示,從西漢末年,劉向編撰的《戰國策》中有《中山策》,把中山和戰國七雄同等對待。而唐朝詩人陳子昂的《中山相》的讚頌,以及清朝曹雪芹《紅樓夢》裡「中山狼」的諷喻,皆與中山國有關。
歷史長河2000餘年,謎一般的中山國一直都鮮爲人知,直到考古團隊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村發掘了中山王墓,勘探了中山國都城「靈壽古城」,才揭開了中山古國之謎。從中山王墓出土的文物,包括青銅器、金銀器、玉石器、陶器、骨器等,與戰國晚期的趙國、魏國文物相近。
從中山國古墓出土的文物,不僅帶有明顯的遊牧民族風格,更體現了先秦時代戎狄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包括陶人俑拜山、磨光壓劃紋黑陶蓋豆、錯銀銅雙翼神獸等,尤以「中山三器」備受許多考古迷的關注,該文物出土時壺內盛滿清水,壺的腹部上,刻有中山國君對父親王厝的悼詞,詮釋了中山國在其歷史中最爲輝煌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