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眼就支付”!AI眼鏡能否成下一代計算平臺入口?

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大會上,各類產品層出不窮,AI眼鏡也掀起科技革命。

在本屆大會上,各廠商攜AI眼鏡產品同臺競技,熱鬧非凡。阿里巴巴以完整產品形態亮相的夸克AI眼鏡引發關注;Rokid Glasses AI眼鏡嚮往來觀衆展示AI眼鏡的便利性;中國電信天翼AI眼鏡正式發佈……而在現場,想要體驗各家AI眼鏡的參展觀衆也是衆多,展區成爲人潮最擁擠的地方,人們對於AI眼鏡的熱情不減。

近年來,AI眼鏡之風持續不斷,從此前Ray-Ban Meta銷量超預期突破百萬臺,到小米、華爲、聯想等科技大廠接連上新,市場競爭愈發激烈。AI眼鏡正撕掉“極客玩具”標籤,向醫療手術檯、工廠車間等場景全面滲透。當硬件成本降低,行業從技術競賽轉向生態戰爭,這場百鏡大戰的核心戰場已悄然轉移。

AI眼鏡成“天命之選”?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在上海開幕。此次人工智能大會集中發佈3000餘項前沿展品,覆蓋大模型、AI終端、智能機器人等核心領域,規模刷新曆屆紀錄。

其中,阿里巴巴自研AI眼鏡——“哇哦Quark Glasses”眼鏡吸引衆多關注。據悉,阿里巴巴AI眼鏡已完成研發,預計將於年內正式發佈。該產品深度融合阿里及支付寶生態,具備通義千問大模型和夸克最新AI能力,支持高德導航、支付寶看一下支付、淘寶比價、飛豬商旅提醒等。

據悉,該智能眼鏡內置了完善的安全機制。在設備層面,基於支付寶業內首個智能眼鏡的可信交互服務技術,通過TEE等技術在眼鏡和手機端均構建了可信隱私沙盒,保護敏感數據不被攻擊、篡改和濫用,證明“設備是本人”的。

值得留意的是,6月17日,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靈伴科技”)就聯合支付寶上線智能眼鏡支付方案。靈伴科技研製的智能眼鏡Rokid Glasses,內置支付寶“看一下支付”功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幫助用戶便捷支付。

據悉,未來雙方還將進一步拓展更多便民生活服務。例如,駕車駛離停車場時快速“看一下”即可繳費;語音快速完成手機充值、水電煤繳費等生活繳費;以及語音打車、點餐等出行相關支付場景,還可隨時將用戶的購買需求加入日程提醒。

在WAIC H3館D101展位,Rokid也以 “百聞不如一見” 爲主題,通過Rokid Glasses直觀展現了顯示技術在AI交互中的核心價值。這款輕量化AI+AR智能眼鏡,將AR顯示、AI視覺識別、語音交互等技術融入普通眼鏡形態,讓用戶無需手持設備,僅憑語音即可完成信息查詢、功能調用等操作。

在現場,外國櫃員戴着Rokid Glasses向觀衆用英語、俄語等與觀衆交流,提供咖啡點單服務,觀衆佩戴Rokid Glasses用中文與外國櫃員交流實現了跨語言的無縫溝通。在點單結束後觀衆可以通過Rokid Glasses體驗“看一下支付”功能。這種意想不到的支付方式,讓不少觀衆露出驚訝的表情。

事實上,近期以來,AI眼鏡新品頻發,且在功能和適用場景上不斷迭代。在提詞、拍攝、物體識別、實時翻譯等功能基礎上紛紛增加支付、直播等功能,以期更好融入日常生活。

以小米爲例,在6月“人車家全生態發佈會”上,雷軍表示,小米AI眼鏡是“隨身的AI入口”。這款機身40克的AI眼鏡除了支持拍攝、視頻通話、直播、耳機、語音問答導航外,也具備掃碼支付等功能。

6月30日,樂相科技有限公司(大朋VR)預發佈全新智能穿戴產品——DPVR AI Glasses,其被定義爲“是智能助手,更是生活搭子”。DPVR AI Glasses基於百度智能雲平臺,整合了最新一代DeepSeek大模型技術打造智能交互能力。

在Rokid創始人兼CEO祝銘明看來,AI眼鏡行業發展現狀與產品進展行業目前處於早期階段,呈現出大量參與者涌入的熱鬧局面,雖然最終可能只有少數企業勝出,但早期的喧囂爲行業發展注入活力。

祝銘明認爲,大公司雖已入局,但更多是基於現有產品講故事,尚未實現真正突破,創業公司在當前階段並無明顯劣勢,仍有機會與大廠同臺競爭,關鍵在於專注自身產品打磨和迭代,不必過度關注競爭對手。

如何突圍?

在OpenAI與Deepseek等機構推動大模型技術蓬勃發展的當下,全行業對AI商業化落地的探索熱情被徹底點燃。智能眼鏡憑藉其天然優勢——作爲人類視覺感知的延伸載體、既有的龐大用戶羣體基數,以及無縫銜接日常生活的使用場景,正迅速崛起爲AI技術最具潛力的終端入口之一。

在元宇宙與空間計算持續升溫的2025年,AI眼鏡憑藉其“無感交互”特性,吸引了更多人從“低頭操作”轉向眼鏡時代的“擡眼即得”。這一變革吸引了包括芯片巨頭、光學龍頭、電信服務商以及更多跨界玩家入局,共同爭奪這個可能取代智能手機的下一代計算平臺入口。

根據wellsenn XR的數據,預計2025年全球AI眼鏡銷量達到350萬臺,同比增長230%,預計2026年將達到千萬臺。

這一波熱潮,真正開始於2024年,Meta與Ray-Ban聯名款AI眼鏡的橫空出世,以全年200萬臺的銷量里程碑,徹底激活了沉寂多年的智能眼鏡賽道。這一現象級產品不僅驗證了AI眼鏡的商業可行性,更是推動行業前行——2024年末起,中國廠商快速形成響應,小米、華爲等頭部企業與Rokid、影目等創新公司同步發力,將技術迭代週期持續壓縮。

值得留意的是,科技廠商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探索由來已久,尤其是AI眼鏡相關概念曾被市場多次熱炒,但不少都轉瞬即逝。

根據VR陀螺數據,初代產品Ray-Ban Stories從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累計只售出30萬副。業界觀點認爲,此後Ray-Ban Meta之所以能夠成爲全球首款銷量突破百萬級的AI眼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搭上了AI大模型浪潮的“順風車”。

有電子行業分析師對媒體表示,儘管AI眼鏡在重量、續航、外觀等硬件參數上各有差異,但最終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所搭載大模型的能力。目前,Rokid Glasses全面接入AI大模型,集成了通義千問、DeepSeek、豆包、智譜清言、納米搜索等多個大模型;小米AI眼鏡搭載了小米自研的MiLM大模型;雷鳥V3拍攝眼鏡則使用通義千問獨家定製大模型。

不過,在當下大衆的認知中,AI眼鏡一度存在“重量、續航、性能”的不可能三角,因此滲透率提升困難。另外,不舒服、續航差等問題也頻頻被市場提及。在這樣的情況下,產品如何才能突圍而出?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認爲,產品脫穎而出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跨端協同能力,實現與手機、PC的無縫銜接;二是場景化AI功能,比如實時翻譯、導航疊加AR指引;三是佩戴舒適度,做到重量低於40g並配備自適應鼻託。

他指出,未來有三大突破場景值得關注:工業維保領域,可通過AR實現遠程專家指導維修;特殊教育領域,能輔助自閉症兒童行爲引導;應急響應領域,可在火災現場通過熱成像疊加逃生路徑規劃。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鵬則認爲,AI眼鏡核心挑戰在於多方面,例如在產品體驗方面,佩戴舒適度、續航能力、AI交互精準度需持續優化;在供應鏈穩定性上,精密製造與交付能力成爲競爭關鍵;在生態競爭中,頭部企業通過生態整合鞏固優勢,新入局者需差異化突圍。

未來,AI眼鏡會呈現出如何的發展?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指出,短期看“翻譯+導航+會議”三大高頻剛需能否在 1500 元以內跑通體驗閉環;中長期看醫療、工業、教育三大垂直場景能否讓 AI 眼鏡從“手機配件”升級爲“獨立終端”。誰能同時把技術可用性、價格可觸達、場景必要性這三個維度做到極致,誰就能在 2025-2026 年的“百鏡大戰”中率先突圍。

綜合自光明網、每日經濟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