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套路” 明明白白消費
吉林日報記者 韓雪潔 韓玉紅 於悅 葉爽
以舊換新,消費補貼。近兩年,國家不斷推出一項項真金白銀的拉動消費舉措,讓老百姓大呼過癮,關於消費的話題也持續升溫。消費市場活力迸發,拉動了經濟,提振了信心,也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質,可謂一舉多得。但也要看到,一些缺乏誠信的商家利用新消費場景和新的業態模式,設置消費“套路”和陷阱,經常讓消費者尤其老年羣體利益受損。記者通過調查,揭露幾種“套路”模式,提醒廣大消費者擦亮雙眼,明明白白消費。
“認養”消費“暗藏玄機”
農副產品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今綠色、有機食品尤其受青睞。作爲消費者,在追求營養健康的同時,應當注意甄別不合理的消費模式,謹防被套路“拿捏”。記者調查發現,一種打着“認養”旗號的售賣路數看似新穎,背後卻“暗藏玄機”。
兩年前,年過七旬的長春市民譚振(化名)和幾位老同學,聽了一名同學的介紹,到JY公司(化名)“事業部”免費品嚐鐵鍋燉,隨後該公司又以免費旅遊爲名,組織數十位老人蔘觀“農場基地”,介紹“綠色”農副產品。
參觀過後,工作人員大力推薦“超值認養套餐”:2萬元認養套餐包含畜禽肉蛋糧油酒等多種農副產品。見不少老人覺得價格過高,工作人員便提出可多人合夥“認養”,每人5000元一小份,套餐包含一隻羊、40斤豬肉、60斤豆油、90斤白酒、16只雞、4只飛鴨、480個雞蛋、60斤麪粉……種類豐富,且老人們品嚐過味道後,覺得物超所值,於是紛紛交了1000元訂金。譚振曾詢問能否一次領完所有物品,“叔,你領那麼多也吃不完啊!”工作人員避重就輕,未正面迴應。回到長春後,老人們補齊了全款。
多名參與者回憶,直至交完全款、簽訂合同後,方知是“分期領取”,如:90斤白酒每個月僅能領取6斤,16只雞則需每三個月領一隻,一隻羊則是分四次、每次僅領一條9斤羊腿(含肉)。譚振在領取初期還算順利,後期卻頻繁遭遇斷貨,“等三個月,告訴我雞沒貨,因爲下蛋呢!”譚振大倒苦水,與他同一天交款的王大海(化名),直至2024年底,仍未能領回全部物品。而“認養”合同尚未履行結束時,該公司又開始爲大家推薦起了新“活動”——存款5萬元,每個月返還8%的利息,每年返還1萬元本金。老人的家屬多次提醒不要參與,認爲這樣的高息存款模式太不靠譜,遠遠超出了消費範圍。
通過採訪梳理,記者發現上述公司的營銷策略形成完整閉環:情感牌破防、飢餓營銷、合同陷阱、資金沉澱。JY公司的行爲實際上是利用了老年人信息相對閉塞、防範意識較弱的特點,先以免費吃飯、旅遊爲名,以極具誘惑性的宣傳吸引老年人,再通過模糊信息、更改規則等手段,侵害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此外,此類“認養”消費屬於預付式消費,一旦商家資金鍊斷裂或惡意“跑路”,消費者將面臨重大損失,而且消費維權並不容易。
家門口促銷要分清“來路”
“去年夏天,我們小區裡來了一夥推銷的,說是有力度特別大的促銷活動,還有很多超值贈品。”家住長春市高新區某小區的周女士表示,當時正值雙休日,不少人前去圍觀。“起初,我以爲這是一場普通的促銷活動,但是後來發現有不少陷阱。”
據周女士介紹,這個促銷團隊先是表明自己的身份,說是國內某家大型連鎖企業的銷售人員,爲了回饋新老顧客,在企業成立十週年之際,全國多地聯動組織大型促銷活動。在視頻連線環節,大屏幕上有一位女士自稱是該企業的經理,介紹了企業概況,然後提出了幾個簡單的問題,答對問題的居民會給獎品。周女士說,經過幾輪問答後,很多居民都免費領取了洗衣液、牙膏和真空保鮮碗。銷售人員還說,如果夫妻一起來的可以免費領取一個章丘鐵鍋。
領到了實實在在的“福利”,讓很多居民喜笑顏開,也對促銷企業有了好感。銷售人員隨後說,該企業一直關注百姓健康,致力於健康電器的研發,並重點介紹了一款可以降血糖的電飯煲,表示要免費送給大家。“大家不要走開,我們還有重磅福利要回饋給大家……”此時活動已經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現場聚集的人越來越多。銷售人員話鋒一轉,開始介紹一款“功能強大”的製氧機,說製氧機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延緩老年人癡呆,甚至有抗癌效果。還說去醫院吸氧費用高,在家吸氧又治病又防病,他們是在推廣“氧氣民用”。
如此宣傳之後,銷售人員還拿出1000元優惠券,說該製氧機原價5999元,只有今天給10個名額,領券的可以一次用兩張,加上“以舊換新補貼”,減免3000元,只需2999元即可買到製氧機,還會免費贈送一個降糖電飯煲。一聽到“名額有限”“時間有限”,加上之前宣傳的保健效果,很多老年人都踊躍舉手表示想要,銷售人員馬上抱起製氧機和降糖電飯煲送貨上門。
“我當時和很多看熱鬧的鄰居都覺得這個不太靠譜,先不說產品質量和售後有沒有保證,針對老年人對身體健康的焦慮,對產品效果誇大其詞,真假難辨。老年人辨別能力較弱,很容易被‘套路’。”
後來聽鄰居聊天時發現,買的製氧機不比商店便宜,質量還沒有保證。
如今天氣回暖,到小區搞促銷活動逐漸增多。把商品和福利送到家門口,雖是便民之舉,但居民一定要分清幕後主辦者的身份和來頭,有些無良商家或個人,冒充知名品牌,誇大產品功效,高於市場價銷售質量低劣或者沒有售後保障的商品,讓消費者有苦難言。作爲小區或者社區的管理服務人員,要把好關口,不要讓虛假宣傳鑽了空子,坑了居民。
網絡消費要手下留“心”
進入智能手機時代,網絡購物成爲網民消費的重要途徑,手指輕點就可下單,無論是生活用品,還是購買服務,一鍵觸達,付款更是分分鐘。網絡消費給人們帶來了無比的便捷和暢快的“買、買、買”購物體驗。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9.74億人,較2023年12月增長5947萬人,佔網民整體的87.9%。網購已經成爲很多人的主要日常消費方式。網購的快速發展,也會帶來一些“成長的煩惱”。
王女士是一位資深網民,主要在網上購買生活用品,偶爾也會購買一些平臺的充值會員服務。她說,自己購物相對謹慎,但也踩了一些坑。她曾經在某大型購物平臺上看中了一套價格1500元的組合衣櫃,圖片、評價都不錯,收到貨卻發現“貨不對版”,顏色相差較大,質量一看就比較低劣,而且配件還有損壞,跟賣家協商想退貨,客服表示願意補發配件,如果退貨,就需要買家承擔幾百元的運費,而且如果退貨過程中出現包裝損壞,賣家可能拒收。幾番交涉,思慮再三,王女士只好勉強收貨。這次購物經歷,讓她對網上買大件商品產生了心理陰影。她說:“網購運費險只適用於1公斤內的退貨商品,如果重量大,退貨損失的運費就比較多,還冒着被拒收的風險,實在是得不償失。有些商家想方設法不讓退貨,但買回來的東西又不如意,也挺鬧心。”
很多在網上購物的人都走過彎路,因爲網購跟實體店購物不同,看到的只是圖片或者視頻,無法真切辨別貨品的質量優劣。很多網友也積累了若干網購經驗,其中是否有運費險,退貨是否便捷,成爲普遍認同。
記者調查時發現,目前網購還有一些“坑”需要規避。如在價格方面,有些平臺促銷時虛假折扣,“先漲後降”;推出 “限時秒殺”,倒計時製造焦慮;新興消費場景直播帶貨貨不對板,展示樣品與發貨商品質量懸殊等等。很多人在看視頻時衝動下單,之後竟然找不到自己是在哪個平臺、哪個店鋪買的東西,售後無門。還有最常見的是購買會員服務時到期自動續費:平臺默認勾選“續費”選項,想關閉續費,入口比較隱蔽,很多人莫名其妙被扣款。凡此種種,都需要注意和提防,並及時想辦法挽損。下單前或者購買服務時,要留心,看清楚平臺和渠道。
針對目前消費領域消費者主要投訴的問題,吉林省消費者協會投訴部工作人員王雪松表示,商品類投訴問題主要涉及家用電子電器類、服裝鞋帽類、食品類、首飾及文體用品類等,如家電安裝、三包期內維修、服裝質量以次充好等。另外,也涉及餐飲、健身、培訓等服務類預付式消費糾紛,如因商家歇業、閉店、出兌等導致消費者退費難。
同時,對於消費者如何防範消費“套路”和避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省消協提示:消費前,一定要明確消費需求,清楚瞭解商品或服務的具體內容,涉及需要簽訂合同的,切記仔細閱讀合同內容,有不合理的約定及時指出。消費後,留存好發票或者付款憑證,確保出現問題時能夠有效維權。尤其老年消費者,對消費“套路”辨別能力較差,建議遇事多與子女溝通,避免“非理性”消費。如遇消費陷阱,消費者應勇於維護自己的權益。
來源: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