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打撈塵封的諾曼底記憶:參戰中國軍官後代留存「親歷與見證」
二戰時期前往英國學習的中國海軍軍官合影。(圖/南都N視頻)
編者按: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八十年來,相關史料被不斷填補、充實,抗戰精神得到持續傳承、弘揚。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南都N視頻推出特別策劃《回望抗戰記崢嶸》,尋訪、記錄各方持續爲打撈抗戰記憶所作的努力。
今年5月8日,二戰「歐洲勝利日」,71歲的杭州師大退休教授黃山鬆來到英國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街上彩旗飄揚,到處歡歌笑語,佩戴勳章的老兵結隊而行,書店櫥窗也更換了二戰紀念相關陳列,封面上的「D-DAY」字樣格外醒目。
置身此景,黃山鬆彷彿穿過80年光陰,在歡慶的人羣中看到了父親年輕的身影。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到英國時,他的父親黃廷鑫不到30歲。作爲抗戰期間派赴英國海軍實習的中國軍官,他曾和20多名同學一同參與諾曼底登陸作戰,見證了法西斯在歐洲的覆滅。
這段歷史塵封多年,直到上世紀90年代被重新發現。2006年,黃廷鑫獲頒「法蘭西榮譽勳位騎士勳章」,並被認爲是中國大陸最後一位諾曼底戰役親歷者。身爲英雄之子,黃山鬆將父親晚年的口述與諸多檔案、史料相互印證,整理出版了《親歷與見證:黃廷鑫口述記錄》一書。有學者評價道,此成果「不僅分享了新史料與新見解,也以實際行動搶救了上一代中國軍人的歷史記憶」。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8月下旬,黃山鬆接受南都N視頻記者專訪時提到,他在英國追尋父親參與二戰的史蹟期間,受到當地民衆熱情相待,這是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獲得認可與敬重的體現,也讓他由衷感慨,各國人民對於期待和平的深刻共識。
正如《親歷與見證》封面所印的那句話:「回憶歷史,是爲了記住殘酷的戰爭;記錄歷史,是爲了永久的和平。」
青年黃廷鑫。(圖/南都N視頻)
●遠赴英國追尋父親蹤跡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代表在柏林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誌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歐洲戰場的勝利。
80年後,爲了紀念這一歷史性時刻,英國倫敦舉行了盛大的活動。英國皇家空軍飛行表演編隊翱翔在白金漢宮上空,拉出紅、白、藍三色彩煙;王室成員、退伍老兵及政界人士齊聚威斯敏斯特教堂,緬懷戰爭中的犧牲者和遇難者。
5月8日上午,黃山鬆沿着倫敦市中心的白廳大街,漫步至威斯敏斯特教堂外,親耳聆聽了這場紀念儀式的鐘聲。除了官方組織的大型活動,他還見到了當地民衆自發舉辦的街頭派對、茶會、音樂節,以及懷舊歌舞表演等。
這一天被許多國家定爲「歐洲勝利日」,在慶祝的同時,也是致敬和紀念。
在倫敦郊區的小鎮,黃山鬆還邂逅了一場社區紀念活動。他向南都記者描述道:「一些兒童和少年,看上去也就10歲左右,每個人都事先準備,然後輪流上臺,分享他們瞭解到的二戰故事。可以說是一種記憶的傳承。」
黃山鬆此行的意義,也正是如此。
二戰期間,他的父親黃廷鑫作爲派赴英國海軍實習的中國軍官,曾在這裡留下年輕的印記,並隨盟軍參與了諾曼底登陸。然而,這段崢嶸往事,他從未刻意對外宣揚,甚至沒有主動向兒子黃山鬆提起。
1944年,黃廷鑫參加諾曼底戰役時所在的「搜索者」號航空母艦。(圖/南都N視頻)
直到1994年,杭州電視臺從一位離休幹部處得知了這個線索,才終於將黃廷鑫請到了攝像機前,當時老人已經77歲。演播室中,他徐徐打開話匣,而黃山鬆隔一層玻璃注視着,「依稀之間,彷彿看到了父親當年的風采」。
經杭州電視臺報道之後,國內媒體逐漸發現,上世紀40年代有一批受政府派遣赴英國參戰實習的中國軍官,他們大都參與了諾曼底登陸等盟軍作戰行動。
除了黃廷鑫,定居大陸的還有零星幾位,他們的名字逐漸被世人所知:郭成森、盧東閣、王顯瓊……
黃山鬆對南都記者說,父親一直清楚地記得這些同窗和戰友,無奈全部失聯,以至晚年音訊全無。
青年黃廷鑫。(圖/南都N視頻)
2006年5月的一天,黃山鬆接到浙江省外事辦的致電,被告知法國政府通過媒體報道獲悉,在中國有一位曾參加諾曼底戰役的老人;不久後,對方又打來電話說,法方認定,1944年6月,黃廷鑫參加了諾曼底戰役中的海上防潛和警戒任務,後來還參與了土倫登陸等行動,決定爲他授勳。
同年7月5日,浙江省外事辦大廳,專程前來的時任法國駐上海總領事薛翰代表法國政府,將一枚由綠色琺琅裝點、象徵法國至高榮耀的「法蘭西榮譽勳位騎士勳章」佩戴在黃廷鑫的胸前,也作爲對這段史實的印證。
黃廷鑫坐在輪椅上接受了這枚勳章。儘管由於患病,他當時的言語行動都已較爲困難,但還是堅持發言:「此時此刻,我想起了和我一起在歐洲戰場參戰的20多位同學,也想起了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所有中國人。這一崇高的榮譽不僅屬於我,也屬於他們……」
3年後,與病痛頑強鬥爭多年的黃廷鑫,因器官衰竭在杭州去世,享年92歲。此後,研究者認爲,中國大陸已無健在的諾曼底戰役親歷者。
●投身研究整理口述歷史
二戰期間,中國軍民浴血奮戰,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鮮爲人知的是,在遙遠的歐洲也曾有中國海軍的身影。要探尋其中緣由,需從民國海軍史中找答案。
遺憾的是,海峽兩岸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甚少,也罕有博物館對此做過系統梳理。究其原因,臺灣學者張力曾有總結:「一則軍事史原非學院之中史學研究的主流,反而是業餘者相當投入;另則涉及軍事歷史的檔案不易取得,難以深入探討。」
爲了更準確、完整地保存父親這段往事,原本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的黃山鬆,決定涉入民國海軍史。
2004年,在陪伴父親捱過又一次兇險的病危後,黃山鬆開始在病牀前進行口述歷史的採集,並查閱相關文史資料,進行交叉覈對。2013年11月,17萬字的《親歷與見證:黃廷鑫口述記錄》終於出版,成爲這段歷史的寶貴記述。
生於1918年2月9日的黃廷鑫,在安徽安慶度過了少年時代。高中畢業後,他懷着從戎之志報考軍校,並在「七七事變」爆發之際,被錄取爲青島海軍學校五期乙班學生。然而,當他完成近4年的學習後,民國海軍的艦隊幾乎損失殆盡,一身本領無處施展。
1942年夏天,轉學炮兵畢業、正準備參加陸軍部隊的黃廷鑫,忽然得知國民政府將選派海軍軍官赴英、美留學,與盟軍並肩作戰,重建中國海軍。
經過文化考試、專業考覈、外語測試、身體檢查等環節,黃廷鑫等76人被錄取(後2人未到除名,實際74人)。通過「抓鬮」,確定其中50人赴美,而黃廷鑫等24人則在領隊周憲章帶領下,經昆明、加爾各答、孟買,換乘商船,於1943年11月抵達英國利物浦,再坐車來到英國海軍最高學府——位於倫敦格林威治村的皇家海軍學院。
次年1月,20名航海方向的中國學員前往英國南部恰塘兵營接受槍炮訓練,而後被派往各戰區,到現役軍艦上實習參戰。26歲的黃廷鑫和同學葛敦華被分配到美製輕型航母「搜索者」號上,主要執行護航和防潛任務。
1944年6月初的一個晚上,「搜索者」號悄然離港,這讓黃廷鑫感覺「有點非同尋常」,因爲原本航母都是白天出港的。但當時他並不知曉,此次任務是諾曼底登陸戰役的組成部分。當年6月6日,以英美軍隊爲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橫渡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法國諾曼底,成功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敗亡。
二戰結束後,黃廷鑫的實習也進入尾聲,與同學們先後回到中國。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宣佈成立。據黃山鬆的研究,接下來一段時間裡,數位與父親同屬青島海校五期的同學,陸續以起義、報到等不同方式,加入瞭解放軍。「他們或者成爲海軍第一代艦長、副艦長,或者是海軍專業技術部門的骨幹,以所擁有的海軍專業知識,爲新中國海軍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生後半程,黃廷鑫曾任教於浙江化工學院(今浙江工業大學)和浙江絲綢工學院(今浙江理工大學),晚年淡泊,卻始終關心着國家的海軍及海防建設。
這次在英國,黃山鬆來到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站在父親拍過集體照的位置上留了影,又探訪了恰塘兵營,以及朴茨茅斯——盟軍諾曼底登陸戰役的主要出發地。
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黃山鬆在父親當年拍照的位置留影。(圖/南都N視頻)
他還參觀了存有二戰相關史料的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並在英國國家檔案館裡找到了「搜索者」號的航海日誌,從這一原始檔案中,更確切地知道了當時父親隨艦活動的日期和軌跡。
黃山鬆對南都記者笑稱,如果有機會,《親歷與見證》可以考慮修訂再版,「不過,這是後話了。」
●展望未來傳遞和平心聲
此次英倫之行,黃山鬆將自身的見聞與感觸寫進詩作《倫敦‧歐洲勝利日》:「歐陸忽傳降惡梟,萬民喜泣戰煙銷。迢迢八十成追憶,鑄劍爲犁賴勇驍。」在他看來,有時候不得不拿起武器抗爭,但和平纔是最終的目的。
他還向南都記者提到了一次印象深刻的偶遇。
在朴茨茅斯,「勇士號」戰艦停泊處附近,有一個名叫「The Ship Anson」的酒吧,遠遠地傳出蘇格蘭樂隊的風笛聲,大約三四十名中老年人在那裡唱歌、起舞。走近詢問才知,他們是在同一艘英國戰艦上服役過的老兵,每年都要像舉辦同學會那樣聚會,當天正好是他們的「年會」。
當這羣退役軍人得知,黃山鬆的父親也是海軍,二戰期間還曾在英國參戰時,紛紛投來驚奇的目光,而後熱情地與他握手、合影。
在朴茨茅斯,黃山鬆偶遇了一羣正在聚會的英國老兵。(圖/南都N視頻)
此情此景,讓黃山鬆想起他曾經爲父親整理的一段口述內容。
據黃廷鑫回憶,德國戰敗投降之後,留英見習的20多名中國軍官,一部分轉到英國太平洋艦隊實習,而包括黃廷鑫在內的7人,到蘇格蘭某座城市,進行爲期三個月的潛艇學習。
在這期間,有一回他們受當地政府之邀觀看歌劇。演出開場前,臺上突然走出一位人士,面向全場觀衆宣佈:「今天和我們一起觀看歌劇的,還有來自中國的海軍軍官……」
話音剛落,舞臺燈光齊刷刷地射向了他們的坐席。緊接着,周圍的觀衆全部起立,熱烈鼓掌以示歡迎。這突如其來的禮遇,讓7名中國軍人一時有點不知所措,但很快,他們便全部起身,向英國觀衆致以回禮。
晚年的黃廷鑫,在病榻上回憶起這一幕時,仍難掩激動:「當時,中國遠征軍在滇緬戰場的英勇戰鬥,曾經給了英國很大的支持,許多英國人對此都心存感激。身處異國他鄉,遇到這樣的場面,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中國在反法西斯鬥爭中國際地位的提高,一種身爲中國人的自豪之情也油然而生……」
80年後,黃山鬆跨越重洋來到英國尋訪,向當地退役海軍提及父親的經歷時,同樣感受到了他們的熱情相待,這讓他彷彿接近了父親當年那種興奮、感動的心境。
他對南都記者感慨道,雖然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中國作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參與者,實實在在地贏得了其他同盟國的認可與敬重。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歷經艱苦卓絕的鬥爭,將大量日本戰力牽制在中國戰場,對其他戰場打擊法西斯勢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黃山鬆說。
而今,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活動在多個國家展開,也充分表明,各國人民對於期待和平的深刻共識。(張倩寒、侯婧婧)
(本文來源:南都N視頻,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