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文物? 西安碑林博物館用新科技促進互動

▲西安碑林博物館。(圖/記者陳冠宇攝)

記者陳冠宇/西安報導

鼎鼎大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館,過去因碑刻文字古老且解讀困難,讓不少遊客「有看沒有懂」。今年剛開放的新館引入大量數位技術,包括擴增實境(AR)技術、裸眼3D展示及觸摸裝置等,參觀者可以與文物進行互動,讓文化遺產得以打破時空與知識的壁壘。

西安碑林博物館創建於1944年,是在擁有900多年曆史的「西安碑林」基礎上擴建而成。西安碑林可追溯至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最初興建是爲了保存唐代的《開成石經碑》、《石臺孝經碑》及顏真卿、柳宗元等人的書法名碑。

▲「撞臉漢字」互動裝置。(圖/記者陳冠宇攝)

歷時十餘年建設,西安碑林博物館新館今年5月間正式開放。在文物保護與數位化採集方面,啓動了「珍貴文物數位化保護」項目,藉助高精度數位化掃描技術,對館藏的珍貴碑刻進行全面數位化採集與處理,包括《嶧山刻石》、《斷千字文刻石》和《顏家廟碑》等。

如此一來,就爲每一塊石碑建立了永久性的數位檔案,實現內容的數位存檔與高效利用,這不僅減少實物展列帶來的磨損風險,透過數位對映(Digital twin)技術,研究人員可以在不接觸實物的條件下進行學術研究,大幅降低了文物保護風險。

在深度互動體驗方面,碑林博物館運用數位技術設計了多種遊客參與方式。首先是數位臨摹書法,遊客可透過特製的數位臨摹臺,選擇喜歡的碑帖進行臨摹練習。數位系統能即時追蹤手指或筆跡的運動,提供運筆力度、速度和角度的回饋式指導。完成臨摹後,遊客還可以透過手機掃描QRcode,將自己的作品以圖片形式保存。

▼數位臨摹體驗。(圖/記者陳冠宇攝)

其次是刻碑的全過程模擬,遊客在互動螢幕上選定碑石後,可根據螢幕的指引,體驗從描紅到雕刻的每一步。爲了增加體驗的真實感,雕刻過程中還伴有石粉飛濺的特效。

另外,館方設置了數位拓印系統,可還原傳統拓印的細節。此係統詳細展示拓印的步驟,包括清潔碑體、上紙以及使用鬃刷敲打,每一步操作都有專業講解。最方便的是,遊客無需蘸墨,就能「拓印」出如《石臺孝經》、《多寶塔碑》等經典碑刻。

▼AI即時繪畫體驗。(圖/記者陳冠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