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人數增8萬人...安寧緩和卻常「藥不夠」醫籲:放寬領藥限制

臺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2025年9月資料顯示,居家醫療照護服務團隊數增加2.2倍、參與醫事機構增加4.4倍,服務量能提升,不過在居家安寧緩和這部分仍相對遇到困境。記者翁唯真/攝影

臺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2025年9月資料顯示,居家醫療照護服務團隊數增加2.2倍、參與醫事機構增加4.4倍,服務量能提升,不過在居家安寧緩和這部分仍相對遇到困境。臺灣居家醫療醫學會理事長王維昌表示,目前面臨最大困境就是居家安寧,這類病人都需要嗎啡等藥物,但基層診所不會有,期望醫院急診部門提供安寧用藥應急管道,讓居家個案能即時獲得鎮痛與舒緩照護,「否則安寧照護根本推不動」。

行政院政務委員陳石中說,居家醫療型態相較以往不同,參與醫療院所數雖逐漸成長,但「服務的深度仍不夠」,現在模式尚未發展出來,要靠燈塔型、指標型機構將模式摸索讓大家來跟進。

從健保開辦1995年起,由單一機構提供居家服務,2016年起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鼓勵組成團隊共同提供服務,2019年再增加多項支付項目滿足病人所需。

健保署表示,居整計劃截至2025年9月共有234個團隊、3531家機構、8萬3506人收案照護,服務團隊數增加2.2倍、參與醫事機構增加4.4倍,服務量能提升。

王維昌說,目前安寧緩和部分較少人在做,且實務上面臨到的困難在於「安寧用藥取得不易」,許多安寧緩和者需要運用嗎啡等鎮痛藥,但這樣的藥品時常供應不足,導致許多在家安寧個案難以獲得完整照護。

「醫院的居家醫療團隊因院內藥局支援,藥物較無問題,但診所團隊常遇到假日或夜間無法領藥的情況,有時甚至藥局因法規疑慮無法提供嗎啡。」王維昌表示,且目前藥局供應受限,一個處方箋僅能領一種嗎啡藥品,但手中同時會有多個患者,就必須多次往返,非常不便。

王維昌說,像宜蘭縣衛生局可以領取,但也是受限上下班問題,盼能朝向急診或是假日急症中心讓醫師可以隨時領取。安寧緩和是長照3.0的重要政策,若能夠更擴大去推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住院及費用。

健保署陳亮妤署長表示,管制藥品主管機關爲食藥署,健保署將與相關醫學會及藥師全聯會、食藥署對此議題研擬討論,廣納意見。

除了藥品問題,王維昌也提到,交通是一大難題,以他們診所爲例,不管距離多遠,都是隻收100元,但有些時候是由護理所派去的護理師,那可能收費就會不同,有些地區是衛生所或是市府負擔,不過有些家庭相對弱勢,該如何讓服務更親民也需要思考。

目前居家醫療主要服務對象爲失能、臥牀或慢性病患者,王維昌表示,許多個案經長期居家照護後可穩定甚至改善,「像有位重度肺積水病人,本來連平躺都無法,經在家治療後已能自行活動」。

陳時中指出,居家醫療屬於新型態醫療服務,與以往的就醫模式有明顯差異,需要時間形成成熟體系。現階段雖有許多醫師及機構參與,但人數夠深度不一定夠,一件事情發展需要先廣,現在很多單位做的好可以成爲楷模,但還要引導到夠深入。但真正能深入社區、提供持續性照護的單位仍有限,不過這一年來從北到南都有指標性醫療團隊成立,這些單位扮演燈塔角色,未來可引導更多團隊跟進,讓服務由廣而深,逐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