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黑箱談判 政府勿雙標
賴清德總統任臺南市長時,曾批服貿協議是黑箱作業,如今美臺談判關稅,卻稱因籤保密協議,閉口不提內容。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政府八月一日公佈臺灣關稅稅率爲百分之廿,高於日韓。相較於日韓公佈完整的關稅談判條件,臺灣究竟付出什麼代價,國人卻一無所悉,在野黨齊聲砲轟談判黑箱。對此賴清德總統迴應「基於雙方保密協議」無法說明,希望國人能諒解。
然而,當年賴清德反服貿時,在意的就是「談判過程黑箱」,並要求馬政府退回重談,還堅持談判談到哪裡,都要同步對國人公佈進度。如此正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按照賴總統的說法,臺灣列名川普關稅談判的首輪名單,臺美關稅與經貿協定談判一直持續進行中。但令人憂慮的是,這些談判多數是在未經公開審議的情況下進行,缺乏透明機制與社會討論,故引發輿論批評爲「黑箱談判」;因這不僅關乎經濟政策的方向,更觸及臺灣民主制度的根本價值。
從申請加入CPTPP到臺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政府在推動國際經貿合作過程中,常以「談判敏感性」爲由,排除國會實質監督與公民社會參與審議。以此次關稅談判爲例,外傳美國要求臺灣開放其農產品進口並減免關稅,若最終達成協議,不僅衝擊本地農業,更可能對食品安全與農民生計造成長遠影響。目前民衆卻僅能透過外媒報導、新聞片段或立委質詢來間接得知內容,無從深入理解實質條件,更遑論參與討論或反映意見。
政府黑箱談判的作爲,反映了「權力過度集中,欠缺民主制衡」的問題。雖然貿易協定的協商通常由行政部門主導,但在成熟的民主國家,如歐盟或美國,對外貿易協定往往設有公開諮詢與國會審查機制,以保障人民知情權與代表監督權。臺灣在制度上,立法院雖有審查協定的權力,實務上卻經常淪爲事後背書,國會淪爲「橡皮圖章」,難以制衡行政院的專斷獨行。
儘管支持者主張國際談判需要一定程度的保密性,以維護國家談判籌碼與靈活空間,然而保密不應成爲封閉決策的藉口;例如談判初期是否設有公開目標?是否邀集產業進行前期諮詢?是否定期向國會報告進度?這些做法並不會損害談判本身,反而能提高政策正當性與社會接受度,減少未來施行時的阻力。
值得關注的是,臺美關稅談判的背後隱含戰略考量。部分人士認爲,配合美方要求是爲爭取更緊密關係,乃至安全保障的「必要代價」。但若代價是犧牲本地產業或國民知情權,是否仍具正當性?重點不在於結果本身是親美或抗中,而是決策過程是否符合程序正義與民主原則。
臺灣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壓力,確實需要積極參與國際經貿體系,但更應趁此機會改革談判與協議審查制度,建立透明、問責且具民主正當性的經貿治理模式。唯有讓人民真正參與、讓代表機構真正發揮監督職能,臺灣的經貿決策纔不會陷入黑箱泥淖,也才能在追求經濟利益與維護民主價值之間取得真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