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 AI 投資如何分攤風險? Meta、xAI 有妙招:把債務隱藏在外

Meta本週發債300億美元,寫下今年投資級公司債最高發行紀錄。美聯社

人工智慧(AI)投資熱潮方興未艾,科技公司大舉籌資建資料中心,愈來愈採用創意方式讓AI相關的鉅額債務不顯現於資產負債表上,以降低債務曝險。

績優公司大可藉發行公司債籌資。例如甲骨文公司9月就發行180億美元債券,以支應雲端基建交易。Meta本週發債300億美元,更寫下今年投資級公司債發行最高紀錄。

但這類債務有個問題:可能壓縮將來借貸能力,視已承擔風險而定。大舉投資AI的公司,考量晶片等資產折舊快,也不希望因此被長期債務套牢。

華爾街提供解決方案:把大部分債務風險轉嫁給第三方公司。策略是:成立特殊目的實體(SPV),或與第三方投資人設立合資公司,讓新公司擁有一些AI資產,例如晶片或資料中心,同時接受資產管理公司或創投公司的私募股權投資。

新SPV可發行公司債籌得更多資本,然後代表AI公司投資比方說新資料中心。AI公司再繳租金或其他費用給新SPV,獨享獨家租用權並限制曝險。

全球首富馬斯克旗下的xAI已籌資200億美元準備成立SPV,然後透過該SPV向輝達採購AI晶片,再獨家租給xAI資料中心。xAI的曝險僅止於五年期租約。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沙赫說:「超大規模雲端服務業者憑市值和實力,把這類交易推升到全新層次。」他舉例說,Meta是市值近2兆美元的績優企業租戶,「這開啓比專案融資募集更多資本的可能性」。

這種策略讓Meta和xAI既可籌措所需資本,也能限縮資產負債表和債信評等可能面臨的風險。

但也有風險:租約可能戛然而止,資產可能沒多久(晶片三年內、資料中心五年內)就過時。

瑞銀分析師米希指出,在達康時代,大多數成長都靠股權投資驅動,而非債務融資。一旦泡沫爆破,經濟衝擊可控。但如今,AI公司資本支出快速成長是受債務驅動,而且開始隱藏在資產負債表之外。

資產負債表外融資和另立融資實體過去曾爆發多起醜聞,2001年能源巨人安隆破產倒閉,就是旗下資產負債表外實體出狀況所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