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寒冬遇上專業縮招:文科生的雙重困境如何破局?

2025年新春開工之際,各地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陸續召開各種高質量發展大會吹響了改革發展的號角。

除了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各種會議,不少地方也圍繞教育領域召開了相關會議。

例如,新年開工不久,湖南接連召開全省教育大會和全省教育工作會議。

在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湖南明確提出本科招生增加的計劃,均用於增加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計劃。

雖然會議還有很多工作部署和新的改革舉措,但在我看來,最顯眼的就在於這句話,這釋放了一個重大信號。

這實際上表明,留給文科生的機會不多了。

就業寒冬遇上專業縮招:文科生的雙重困境如何破局?

據數據統計顯示,2023-2025年文科專業撤銷數量TOP5:歷史學(42%)、哲學(38%)、社會學(33%),人工智能對基礎文職崗位的替代率突破40%,部分師範類院校被迫增設”理科師範”專業。

例如,常年穩居全國師範院校前列的湖南師範大學,在2024年一連串做出了多項重大改革,包括把醫學院改名爲醫學部,還額外增設了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等多個醫學學科方面的二級學院。

可以說,文科生已經面臨史上比較困難的時期了,就業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已經選了就讀文科類專業的大學生將面臨就業寒冬。

尚未入讀大學的文科生,則已然存在選擇焦慮,尤其是文科生的父母們,更是焦慮萬分。

一方面,文科類專業縮減招生,可以選擇的專業數量減少,原先可以報考的醫學專業全部停止招收文科生。

另一方面,能夠選擇的文科專業,絕大部分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之下會被替代,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發展困境。

在我看來,不管是在校就讀大學文科類專業的學生還是即將面臨高考的文科類考生,都不約而同地遇到了時代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挑戰。

對於前者而言,我認爲既然已經選擇了文科類專業,不管最後結果如何,都只能硬着頭走下去,儘可能繼續學習深造,提升學歷層次和本專業領域的研究深度,從而增強就業競爭力,適應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

退一萬步來講,只要學歷層次夠高,研究層次夠深,做一名專業研究者或者高校教師也不錯。

對於尚未步入大學殿堂的文科類考生而言,我建議在選擇專業之時,儘可能選擇文理交叉或者新興交叉學科方向,只要文科類考生能夠報考,那就毫不猶豫選擇文理兼招的專業。

例如文科類專業當中跟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字技術等應用有關的專業,比如人工智能倫理學、AI心理學、數字營銷、信息管理等都可以選擇報考。

但凡沾一點邊,或者有輔修課程、輔修專業的都可以報考。

畢竟現實的發展已經擺在這裡了,按照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今後80%以上的文科類基礎崗位以及絕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包括文員、客服等典型文科崗位。

總之,文科專業縮招以及就業競爭力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當下唯有以自身實際爲基礎採取相應策略才能實現破局。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請留言發表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