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容 北市擬試辦智慧垃圾箱

臺北市假日各大商圈人潮洶涌,行人專用清潔箱經常爆滿影響市容,議員吳世正建議北市環保局導入「智慧垃圾箱」,透過壓縮垃圾及即時回報功能,可有效減少垃圾溢出情形。(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市假日各大商圈及景點人潮洶涌,遊客想丟垃圾常發現路邊的「行人專用清潔箱」早就爆滿,只好堆放在清潔箱上,結果愈堆愈高被戲稱是「街頭耶誕樹」,議員吳世正建議北市環保局參考日本導入智慧垃圾箱,透過太陽能供電自動將垃圾壓縮,並連接網路即時回報裝填狀況,可有效減少清潔箱滿溢情形。

目前北市行人專用清潔箱管理以人力巡察與固定時段清運爲主,吳世正表示,儘管清潔箱數量看似充足,且隊員每天巡查多次,但仍無法及時因應假日人潮劇增的垃圾暴增問題,不僅嚴重影響市容及遊客觀感,也增加基層同仁工作負擔,長遠來看不符合成本效益。

吳世正指出,環保局應對人潮熱點區域導入智慧科技管理機制,像是日本東京的「壓縮式智慧垃圾箱」,同時具備「垃圾壓縮」與「即時通報」功能,該設備透過太陽能供電,可自動將垃圾壓縮至原容量的五分之一大小,有效節省空間延長清運週期,此外,清潔箱還具備無線網路傳輸功能,可即時回報裝填狀況,建議環保局可先挑選10至15處人流密集區域試辦,再逐步擴大。

環保局迴應,北市截至今年2月,全市共設有1943組行人專用清潔箱,每組包括一般垃圾箱與資源回收箱各1個,容量約爲120公升。目前清潔隊員每天巡查清運頻率約3至6次,對於人潮多或易髒亂地點會視狀況機動增加巡查及清運次數。

環保局表示,市府曾於2023年試辦具備「8分滿即時回報」功能的智慧垃圾桶系統,但因垃圾多爲蓬鬆狀,易堆疊至感測器感應範圍,導致系統頻繁誤判,最後仍須依賴清潔人員反覆至現場查驗,反倒增作業負擔因此未採納。

環保局強調,研擬配合智慧城市計劃,於今年底的臺北市智慧城市產業場域實驗試辦計劃,提出「太陽能壓縮式行人專用清潔箱設施試辦案」,待審查通過後,於明年實證推動並做後續成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