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潛在的復發攝護腺癌 北榮一技術讓腫瘤無所遁形

北榮醫療團隊表示,PSMA應用範圍不限於局部復發的攝護腺癌患者,對於轉移性攝護腺癌的病人也有極大助益。圖/臺北榮總提供

罹癌最怕復發,攝護腺癌經過手術治療,仍可能復發。62歲的江先生,10年前曾接受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術後PSA一度下降,但隨後數值逐漸上升,雖以荷爾蒙去勢治療仍無法穩定控制病情。在接受PSMA正子攝影后,精準揪出隱藏在骨盆腔內的病竈,經放射線治療後,PSA指數開始下降。

臺北榮總泌尿部主任黃逸修表示,攝護腺癌正悄悄成爲男性健康的重要威脅,依國健署公佈「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中發生率高居第三名,超過50歲的男性族羣發生率持續上升。而在「112年十大癌症死因」,攝護腺癌排行第五,死亡人數1815人。

黃逸修說,早期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等,患者在治療後,一般會以血液中攝護腺特異抗原PSA來追蹤療效。但是,PSA可能產生假陽性或假陰性的反應,影響檢查準確度,再加上傳統影像檢查無法精確找出病竈的位置,導致醫護團隊難以評估並進行下一步治療。

臺北榮總近年引進攝護腺細胞膜抗原(PSMA)正子攝影(PET),透過PSMA導向的同位素製劑,能夠在體內尋找並標記攝護腺癌細胞,搭配高解析度的核磁共振提供定位影像,發現潛藏病竈。2021年至今,醫院已進行約100位攝護腺癌復發病人的檢查及治療。

以62歲的江先生爲例,經泌尿腫瘤團隊評估後,他接受放射治療,針對復發病竈進行攻擊,PSA指數顯著下降至接近零(0.008 ng/mL),並在後續一年半追蹤未見覆發,目前已脫離荷爾蒙去勢治療,提高生活品質。

「有些患者在接受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後,若是懷疑腫瘤復發,經檢查卻不一定能確認復發部位,增加治療困境。」黃逸修說,攝護腺細胞膜抗原(PSMA)正子攝影(PET)能在體內尋找並標記攝護腺癌細胞,再搭配數位化正子電腦斷層、正子核磁共振,助攻醫師鎖定轉移部位,精準下刀。

PSMA正子攝影的應用範圍,除了局部復發的攝護腺癌患者,對於轉移性攝護腺癌病患也有極大助益,提高病患治癒機會。黃逸修指出,PSMA正子攝影可說是現今偵測攝護腺癌復發轉移最準確的一種檢查,適用於復發及監測,輔助臨牀醫師確認病竈的部位,並調整治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