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術後復發 PSMA正子攝影成功揪隱藏腫瘤
今年62歲的江先生,10年前罹患攝護腺癌,接受根除手術後,攝護腺特異抗原(PSA)一度下降,追蹤多年卻又異常上升。(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北榮總今日(14)召開記者會。(李念庭攝)
今年62歲的江先生,10年前罹患攝護腺癌,接受根除手術後,攝護腺特異抗原(PSA)一度下降,追蹤多年卻又異常上升。由於傳統影像檢查找不出復發腫瘤位置,他決定接受最新攝護腺細胞膜抗原(PSMA)正子攝影,成功揪出骨盆腔內隱藏病竈,並進行放射治療,至今控制良好、不再復發。
國健署統計,攝護腺癌高居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名、死亡率第6名,尤其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持續上升。目前侷限性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等,治療後一般會以血液中攝護腺特異抗原(PSA)來追蹤療效。
然而,臺北榮總泌尿部主任黃逸修表示,開刀或局部破壞治療完,攝護腺癌腫瘤還是有可能復發,臨牀上最大的困難,是患者PSA指數異常升高時,傳統影像檢查無法精確找出病竈位置,難以進行下一步治療。
病友江先生回憶,2013年罹患攝護腺癌後,接受機器手臂輔助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原本PSA指數下降,3~4年後卻又上升,傳統檢查找不到病竈,決定先採取荷爾蒙治療。經約3年治療,過程中變胖、燥熱、容易疲倦,且PSA數值又開始上升,輾轉到臺北榮總接受PSMA檢查,並搭配33次放射線治療,目前恢復良好。
北榮2021年引進最新PSMA正子攝影,透過PSMA導向的同位素製劑,能在體內尋找並標記攝護腺癌細胞,搭配數位化正子電腦斷層(PET/CT)、正子核磁共振(PET/MRI),能更精準、高解析度呈現影像,協助醫師發現潛藏病竈,PSA腫瘤指數極低的偵測率也高達6~7成。
北榮核醫部主治醫師林可瀚說明,PSMA正子攝影應用範圍,不限於局部復發的攝護腺癌患者,對於轉移性攝護腺癌也有極大助益,能精準鎖定轉移部位,進一步決定接受局部放射治療,或採用最新177Lu-PSMA標靶核種治療,將放射性同位素直接導入轉移病竈,進行更有效的全身性治療。
林可瀚補充,如今使用第二代PSMA正子藥物,能降低尿液活性,減少尿液對偵測局部腫瘤復發的影響,更精準看到腫瘤復發狀況。且PSMA診療一體化,結合泌尿部、影像診斷部、核醫科、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跨部科整合,目前已治療近百例患者,爲國內最多。
黃逸修說明,早期攝護腺癌復發機率低,約不到1成,晚期攝護腺癌可能1~2成。主要復發位置包括切掉攝護腺的吻合處,或周邊淋巴結;若已有擴散,可能會出現在遠端淋巴腺、骨頭甚至肺部、內臟。
目前臺灣仍有約3成民衆,診斷出攝護腺癌時就已轉移,且以骨頭、淋巴最常見。黃逸修表示,很多人等到不舒服,小便出血、骨頭痠痛才就醫,癌細胞可能已經轉移,鼓勵民衆定期健康檢查,若發現解尿時出現異狀,儘速就醫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