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顯化六步驟》:顯化的本質在「練習幸福」,「在乎自己」才能掌握真正的魔法
示意圖/Ingimage
在當代流行文化中,顯化是個令人困惑的概念,所以在更深入探討之前,我想先說明一下這個詞的意思:顯化是將某個意圖加以定義,藉此讓它嵌入你的潛意識中,也就是大腦在意識層面以下所運作的部分。透過這種做法,可以啓動大腦中與目標導向相關的區域,進而讓這個意圖對大腦來說變得重要、顯著或值得關注。就實際而言,代表無論這個意圖是否存在於意識層面,都能讓大腦聚焦於自身目標的機制,隨時處於啓動狀態。我們的人生由內在意圖所引導,透過利用內在力量啓動大腦中龐大的資源,將漸漸停止對外界環境做出反應,開始順從最深層的意圖來生活。
事實上,成功顯化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和「我的問題需要透過外在資源來解決」的信念分離,並瞭解顯化並非依賴外在資源來達成。如果你想過着豐盛、別具意義又繁榮的人生,並不需要安撫任何超越自己以外的力量。只需要相信,你的幸福與成功都來自你的內心。其實,阻止你獲得理想人生的阻礙,都來自你的大腦,而偏偏這個大腦又能帶來讓你實現理想人生的意圖—這纔是真正的秘密。
你必須在乎自己,這纔是真正的魔法。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我不但是神經外科醫師、研究過人類的大腦,也是神經科學家,曾花費數十年探究人類心智,同時也是精神治療師,曾經和達賴喇嘛與其他精神領袖共事,教導過成千上萬的人學習憐憫,更是親身體驗過深刻教訓的人類。
顯化的重點在於:對不同的可能性,培養出堅定的信念。我年幼時,曾深刻意識到負面環境對生命有多大的侷限。我是窮人家的小孩,父親酗酒,母親長期深受憂鬱症所苦,並有自殺傾向。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我,總覺得生命是種懲罰、詛咒,或者在最糟的情況下,是種沒有條理或意義可言、各種隨機與混亂的組合體。或許你也曾在看似雜亂無章的人生中掙扎,苦尋不着事件背後究竟有什麼意義,或者疑惑爲什麼你和心愛之人必須承受莫名其妙的痛苦,偏偏又無力改變。這些掙扎會讓你對不同可能性的視野變得越來越狹隘。
許多年來,我允許環境左右我的人生,從不認爲自己能創造任何有意義的改變。人經歷創傷時,往往會有這種情況:內心被痛苦和震驚所主宰,讓人難以去挑戰、也害怕面對如此權威的存在。這股痛苦的力量不只足以改變基因,甚至還會影響後代的基因,而表觀遺傳學領域的研究人員也確實發現了這種現象。我們的身心會爲此做好準備,以免未來再次遭遇類似的創傷;在此過程中,意識會被困住,不斷對不可靠的外在世界做出被動的反應,而無法主動想像能夠做出的改變。我們因此消耗了原有的能量、注意力和焦點,結果反倒無法真的改變人生—我們的注意力放錯地方,忽略了自身的力量。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交出了與生俱來的自主權,只換來迷人的幻想。這是場不平等的交易,卻也沒辦法責怪任何人。
世界的確可能極度不公平,而這種不公可以摧毀一個人的夢想。儘管我也曾覺得這個世界辜負了我,但我現在很清楚,世上有無數人遭遇了更大的不公不義,無論在個人或整個體系而言都是如此。他們生活的社會創造了結構性的障礙,無論是由於種族、社會階級、宗教、性傾向、性別表現或其他各種武斷的評判準則,都壓抑了他們顯化的能力;還有些人深受身體或心理疾病所苦,遍尋不着舒緩之道。顯化並非解藥,更不是萬靈丹,它跟所有人類行爲一樣,會受到無數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因素影響;而無論我們的意圖是什麼,最後仍然是現實說了算。
話說回來,我曾聽過一個感人的故事,主角是一位越戰戰俘,抱持着「長期非特定樂觀主義」的心態。他並不知道會不會得救或何時會得救,並清楚意識到自己對眼下的處境無能爲力:反抗只會喪命,或因絕望而失去求生意志。相反地,他有意識地練習樂觀心態,讓自己抱持希望,相信有可能迎來轉機。他並非顯化最後重獲自由的樣貌,而是利用心智的力量對於可能性保持信念,因此獲得了強大的韌性。當他最後終於獲釋時,樂觀的心態也成功幫助他重新振作,建立嶄新的人生。
圖爲《精準顯化六步驟:用心智魔法練習幸福,實現你想要的一切》書封。方智出版社提供
因此,我認爲顯化在本質上是在練習幸福,藉此與世界產生互動並過着美好的生活。我們可以透過實踐顯化,培養所謂的「樂觀傾向」(dispositional optimism),這指的是一種整體性格,代表期望在人生中各個重要領域獲得良好的結果。研究顯示,樂觀傾向能帶來大量的健康益處,從改善心血管到提升傷口癒合的速度,甚至還能夠延緩病程。有些人可能會認爲,物質成果是決定顯化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但我認爲這種觀點並不正確。透過不斷將意圖視覺化,可以讓我們以愉快的心態面對生活,始終相信一切都會變得對我們有利,無論面對何種外在環境都能保持應變能力和強大的韌性,這纔是顯化帶給我們真正的禮物。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本文出自《精準顯化六步驟:用心智魔法練習幸福,實現你想要的一切》,方智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