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顯化六步驟》:只有25%的人感到幸福?「享樂式幸福」與「意義式幸福」哪個更值得我們追求?

示意圖/Ingimage

兩種幸福

哲學家、精神導師和科學家曾經辨別出兩種形式的幸福:享樂式幸福和意義式幸福。享樂式幸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快樂」)只是短暫的感受,特徵是放在追求愉悅與避免痛苦上;意義式幸福則更着重於意義、實現自身潛力並對社會有所貢獻,最終換來長久的幸福感。在這兩種幸福中,究竟哪一種能帶來真正快樂的人生,已經爭論了幾個世紀。古希臘哲學家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認爲,人生的目標在於儘可能體驗更多的歡樂,所謂幸福就代表一個人所有歡樂時刻的總和;而亞里斯多德則主張真正的幸福源自做出真正值得的事。儘管這兩種幸福息息相關,並時常重疊,但真要說起來也可以有極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對我們的行爲、人際關係、身體健康和長壽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一三年,一組心理學家調查了將近四百名成年人,這些人的共通點,都是想在人生的許多面向中尋求快樂程度與意義之間的關聯,包括行爲、情緒、人際關係、健康、壓力程度、工作生活和創意追求等層面。他們發現,雖然快樂的人生和有意義的人生通常有所關聯,但並不見得會同時發生;他們也透過統計分析來區別這兩種幸福,發現所謂有意義(獨立於快樂之外)並不一定與舒適和富裕等社會標準有所關聯,但所謂快樂(獨立於意義之外)則與這些社會標準有關。他們還找出充滿歡樂的人生和充滿意義的人生之間的主要差異。

快樂通常聚焦於當下,而意義則着重於反思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如何演變。正如先前所提到,快樂通常是短暫的體驗,而意義能帶來更長久的滿足感。源自美好感受的快樂,往往與自我中心的「索取」行爲有關,而有意義的感受則往往關係到無私的「付出」行爲。快樂仰賴於舒適、輕鬆和便利的感受,而有意義的人生則往往涵蓋大量具有挑戰性,甚至會帶來壓力、擔憂和焦慮的體驗。最後,以富有創意的方式來表達自我,並且關心個人、文化和社羣認同,通常能造就充滿意義的人生,卻不一定能帶來快樂的人生。

許多人追求物質文化中的「快樂」形象,也就是享樂式幸福,或是讓自身所有渴望都得到滿足。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追求這樣的目標無法長期帶來美好人生的感受。雖然的確得先滿足物質需求,纔有辦法專注於探尋意義和目的,但到了某個程度,物質享樂帶來的滿足感會逐漸減弱。因此,健康、富裕和輕鬆的人生能提升享樂式的幸福感,卻終究無法滿足人生的意義。對多數人而言,只有過着充滿意義、目的,並且奉獻於超乎自身以外更宏大事物的人生,以此換來意義式的幸福感,纔是真正持久的幸福。

讓人生充滿意義有益健康

這兩種幸福的差異,就刻在我們的細胞裡。研究員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Barbara Frederickson)和史蒂文.科爾(Steven Cole)在一項研究中,調查了由八十四名參與者自我回報的快樂感與意義感。爲了評測快樂感,研究員提出了像是「你有多常感到快樂?」、「你有多常感到滿足?」、「你有多常對人生感到興致高昂?」等問題。參與者回報的「享樂式幸福」感越頻繁,在快樂項目上的得分就越高。而爲了評測他們的意義感,研究員也提出一系列問題,來檢視參與者對於自身以外更宏大事物的傾向,包括「你有多常覺得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確?」、「你有多常面臨需要克服挑戰、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體驗?」,以及「你有多常覺得自己有能力爲社會做出貢獻?」等問題。

記錄下每位參與者的快樂感和意義感後,研究員進一步檢查了他們體內特定基因的表現程度。身爲基因學家的科爾,早先已經辨別出與各種長期逆境相關的特定基因表現。失去心愛之人的悲痛、財務困難、孤獨感或軍事衝突等體驗,會導致身體進入戰鬥、逃跑或僵住模式,亦即神經系統陷入了反映威脅、分離和失去連結的模式。當身體持續處於威脅感之中,便會觸發一種基因模式,有以下兩大特徵:負責發炎反應的基因活性增強,而涉及抗病毒反應的基因機能下降。換句話說,當身體預期會遭遇逆境和孤立時,會做好對抗細菌感染的準備;而當身體狀況良好並感受到社交連結時,則會準備好對抗病毒。

這種基因模式揭露了人類演化史上的印記:早期人類在遭受孤獨和隔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時,更容易因爲受傷而感染細菌;而當我們的祖先融入部族或聚落的社會結構後,則更容易因爲與不同人羣長期接觸而感染病毒。我們身上仍舊攜帶這種基因上的傳承,而事實證明,這種基因特性也直接參與了我們對幸福的思辨。

當研究人員檢查參與者的基因時,有個令人驚奇的發現:回報具有高度快樂感但缺少意義感的人,與那些面對長期逆境(例如長期處於悲傷或孤獨)的人,表現出相同的基因模式。儘管時常享受身體層面的快樂體驗,但他們的身體卻存在容易發炎的基因。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沒有意義的愉快體驗,無論是來自酒精和毒品、濫交,或是在購物網站按下了「購買」按鈕等,都會賦予身體類似長期處於逆境的感受。如今,發炎已被證實與心臟病及多種癌症在內的嚴重健康問題息息相關。然而,高達七五%的參與者回報快樂感較高、意義感較低,只有二五%的參與者回報有「幸福」的感覺,也就是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意義多過於快樂。

儘管現今許多文化將物質上的福祉奉爲最高目標,但讓人生充滿意義所能帶來的健康益處卻不可否認。抱持強烈目標感的參與者,即使未必感受到享樂式的快樂感,卻具有與減少壓力反應和發炎作用相關的基因表現。他們的免疫系統不再像我們的祖先那樣,把重心放在應付獨自處理傷口時可能面對的細菌感染,而是改爲準備對抗存在於羣體生活中、透過各種社交連結所傳播的病毒。他們的身體有能力分辨其中的差異。透過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基因層面發現心率變異性的表現其來有自:能夠感覺與他人的連結而動態式跳動迴應的心臟,會產生一種能顯著改善身體與心理健康的和諧狀態;而感覺到孤立感的心臟只能僵化地依照獨自的節奏跳動,從而導致心血管和呼吸健康不佳與其他疾病。

反思對成功的願景時,或許可以將這些發現納入考量。注意到某個慾望時,或許可以問問自己:「這個慾望背後代表了什麼渴望?這個慾望和我最深切的福祉一致嗎?這個慾望能不能造福我身邊的人,讓我與他人建立連結?這個慾望在我的細胞裡如何體現?它可能對我的身體、心理和情緒健康帶來什麼樣的長期影響?」

開始顯化意圖時,可能會面臨自我懷疑、恐懼,或覺得自己像是個冒牌貨。這是心智在面對未知的自然反應。當你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現況,就會被根植於恐懼中的潛意識習慣所束縛。對自己與世界的負面信念,限制了我們看見未來的可能性;透過限制我們對自己的想像,這些負面信念決定了我們所能觸及的慾望,並迫使我們妥協於實際上無足輕重的渴望,或是並非我們最想要的選擇。假如我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或是值得擁有某件事物,那繼續渴望它將會非常痛苦。

(本文出自《精準顯化六步驟:用心智魔法練習幸福,實現你想要的一切》,方智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