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定位院校”“保證錄取”?這些志願填報騙局專坑家長考生,速看避雷!

高考志願填報環節

一些不法分子伺機而動

利用“改分”“包錄取”等噱頭

試圖騙取錢財

以下是常見的騙局

考生和家長一定要擦亮眼睛!

一、聲稱以內部大數據,“精準定位院校”報考

某網站自稱掌握內部大數據,能夠“精準定位院校”“一分不浪費”等等。事實上,每年高考工作中,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都會發布高考成績統計情況和近年來各高校錄取分數情況。市面上的機構或個人並不掌握任何特殊的內部信息,誇大宣傳是這類網站和人員一貫招攬客戶的手段。

【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6條規定,以非法佔有爲目的,使用欺騙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爲,構成詐騙罪。

【提醒】短信中附帶的鏈接可能暗藏木馬病毒,輸入個人信息或銀行卡號將導致財產損失。官方查分系統無額外驗證環節,遇鏈接需第一時間警惕。

二、假冒所謂志願填報專家身份

某市家長花3980元請“專業規劃師”幫忙填志願,結果一番操作下來雙方都覺得很委屈,家長收到規劃師提供的志願填報後發現其中的學校並不是理想中的學校,專業規劃師認爲具體志願報名還需要家長與學生溝通,自己不能左右。

【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消費者遭遇欺詐可主張三倍賠償。

【提醒】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中並未包含“高考志願規劃師”。

三、聲稱“百分百保上”“一分不浪費”

一些機構利用考生和家長的焦慮心理,收取高昂的服務費用,且定價不透明,服務內容“看人下菜”,存在價格欺詐的嫌疑。某機構推出高達數萬元的高考志願填報指導服務,聲稱可以提供“一對一”的專業指導,但多名家長反映只是簡單地提供一些通用的填報建議,服務內容與實際宣傳嚴重不符,且收費畸高,感覺受到欺騙。

【法規】《廣告法》第二十四條明確禁止教育機構使用“保過”“必中”等保證性承諾。

【提醒】教育部指導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招生考試機構會同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開展高考志願填報服務專項治理,持續整治高價收費、虛假和誇大宣傳、惡意曲解政策、實施欺詐、傳播不良導向等市場亂象,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爲。同時,考生和家長也要注意甄別,立足自身實際理性填報,切勿盲目消費、衝動消費。

四、通過“志願填報輔導”APP和網站假借爲考生“一對一”服務的名義,收取高額費用

高考生小周在抖音刷到id名爲“XXX一對一填報”的諮詢老師,聲稱可以指導高考志願填報,雙方加上微信後小週轉賬2568元,對方稱保上,但是由於填報的學校錄取線十分高,小周最後未被錄取,最終滑檔,該機構拉黑小周不退款。

【法規】《廣告法》第二十四條明確禁止教育機構使用“保過”“必中”等保證性承諾。經營者提供虛假服務承諾,構成欺詐的,消費者可主張“退一賠三,最低500元”的懲罰性賠償。

【提醒】志願填報別盲從,辦學許可查清楚,營業執照看原件,臨時“專家”快止步,無資質的全是坑,花錢買錯悔當初!

來源|陽光高考信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