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廣時評】“情緒消費”升溫,文旅如何“拿捏”年輕人的心?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4日訊(山東經濟廣播記者 董建華)“以前花錢買剛需,現在花錢買開心!”這句話可謂精準拿捏住當代人的消費DNA。《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顯示,近三成的受訪年輕人會因爲“情緒價值療愈身心”而進行消費。當“情緒價值”成爲硬通貨,文旅市場正上演着一場大型“快樂經濟學”實戰——從排隊搶的文創冰箱貼,到特種兵式追的演唱會,年輕人用真金白銀證明:論花錢買快樂,咱主打一個專業。
如今的旅遊圈,早就不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老套路了。年輕人化身“情緒探險家”,在旅途中追尋深度的情感共鳴。“進淄趕烤”的火爆,不只是因爲一串滋滋冒油的烤肉,更是人們對市井煙火氣和陌生人善意的集體嚮往;City walk的走紅,讓年輕人在城市的巷陌中放慢腳步,用雙腳丈量城市的脈搏,治癒疲憊的心靈;寺廟遊則成爲當代年輕人的“心靈驛站”,在嫋嫋香菸中,焦慮得以安放。這就如同年輕人癡迷二次元“穀子”、熱衷社羣活動,消費者購買的不僅是產品或服務,更是跨越時空的情感聯結與自我認同。而影視劇、遊戲、非遺文化順勢成爲文旅種草機:追《繁花》打卡上海弄堂,玩《黑神話:悟空》奔赴山西古剎,潮汕英歌舞憑藉非遺魅力變身網紅IP,充分展現“情緒消費”的強大驅動力。
敏銳的文旅市場迅速開啓“整活”模式。就說故宮那隻“頂流”鳳冠冰箱貼,剛上架就被搶成“斷貨王”。限購都攔不住大家“把文物帶回家”的熱情,半年怒銷80多萬個!國博火速推出筆記本、馬面裙等10餘款周邊,直接卷出千萬銷售額。還有上海的哆啦A夢特展把童年回憶搬進現實,周邊被掃貨的速度堪比雙十一;各地沉浸式夜遊、主題音樂節輪番上陣,VR、AI齊上陣,把傳統文化玩出賽博朋克風。
但熱鬧歸熱鬧,翻車現場也不少。有的景區過度營銷,遊客來了發現“照騙”現場;有的服務拉胯,把“詩與遠方”變成“人在囧途”。畢竟情緒消費就像坐過山車,“上頭”時瘋狂下單,“下頭”時跑得比誰都快。
想在這場“快樂經濟”裡站穩腳跟,文旅行業得學會從“流量玩家”轉型“留量大師”。與其琢磨怎麼製造爆款,不如想想怎麼把每個細節都做成“情緒充電寶”。畢竟當代遊客的要求很簡單:要好玩,要出片,更要走心——誰能把旅行變成“快樂盲盒”,誰就能在這場 “情緒爭奪戰”裡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