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寶塔指方向

七月的延安,烈日當空,延河水緩緩流淌,寶塔山靜靜矗立。延安市寶塔區延安革命紀念館門前的廣場上,一批批遊客來到高大雄偉的毛主席塑像前駐足、瞻仰、拍照。抗戰期間“到延安去”的呼喚如在耳邊,吸引着衆多後輩前來參觀學習。

延安革命紀念館建於1950年7月,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設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如今,這裡不僅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更是一座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橋樑。紀念館現擁有館藏文物3.6萬多件,歷史照片1萬餘張,生動再現了黨中央在陝甘寧邊區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鬥爭的艱苦歲月,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住窯洞、驅日寇的光輝歷史。

走進展館,一個小小的炕桌旁圍着不少參觀者,桌面上原本深紅色的漆已被磨損,呈現深淺不一的灰色。“這是毛澤東當年在清澗袁家溝時用過的炕桌,我們所熟知的《沁園春·雪》正是主席在這個小小的炕桌上寫出來的。”講解員張潔介紹,1936年初春,毛澤東面對陝北大雪,在困苦中仍滿懷豪情,憑一腔革命理想伏案揮筆寫下這首詞。

沿着展館地面上“延安窯洞有馬列”的燈帶繼續前行,一本巨大的模型書出現在眼前,上方是毛澤東伏案寫作的照片和“論持久戰”幾個金字。張潔介紹:“當時爲了闡明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駁斥‘亡國論’‘速勝論’等錯誤觀點,毛澤東在延安鳳凰山用了8天9夜的時間,寫下了軍事著作《論持久戰》,科學分析了抗戰面臨的形勢。”

“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走進軍民大生產復原場景展廳,一曲耳熟能詳的《南泥灣》響起,不少參觀者跟唱起來,彷彿被帶回那段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歲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爲擺脫困境、打破敵人的封鎖,八路軍三五九旅開赴南泥灣屯田墾荒,把荒無人煙的南泥灣建設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創造了寶貴的南泥灣精神。

繼續前行,展櫃中陳列的一塊刻有“工合”字樣的肥皂引起記者注意,這是由中國工業合作組織幫助建立的新華化工廠所生產的抗戰肥皂。1941年,斯諾夫婦募集了大量資金捐贈給工合延安事務所,“工合”用這些資金,成立了難民紡織廠、新華陶瓷廠等工廠,爲抗日戰爭提供了物資支援。張潔介紹,這塊肥皂其實也是當時國內外抗日統一戰線的象徵。

近年來,延安革命紀念館不斷豐富展陳方式,通過場景還原等手段,增強展覽的沉浸感,讓參觀者更直觀地感受延安時期的歷史氛圍。同時,依託數字技術推出紅色雲展廳等新展覽形式,更加生動鮮活地傳播延安精神,引導公衆在觀展中銘記歷史、傳承精神。(經濟日報記者 劉沛愷 勾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