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霸主隕落!英特爾製造業務慘虧逾4000億 分家能求生?
《華爾街日報》直指英特爾面臨艱困挑戰。(圖/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點名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下臺的消息,讓公司股價大洗三溫暖。不過《華爾街日報》直言,早在陳立武被質疑與中國大陸關係過於密切之前,英特爾所面臨的挑戰就已經相當嚴峻。而在這家昔日晶片霸主明確自身定位之前,不管誰接下執行長大位,日子都不會好過。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中指出,在截至6月的12個月內,英特爾的製造部門虧損高達136億美元(約新臺幣4109億元)。因此,對英特爾而言,可能更爲明智的策略方向或許是進行分拆,將其製造業務與晶片設計業務分割開來,各自成立獨立營運的公司。
英特爾股價在2024年暴跌60%,身爲行業老將的陳立武臨危受命,接下執行長重任。他要面對的是英特爾在晶片製造與晶片設計2大業務都持續落後競爭對手的艱難局面。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提到,即使陳立武最終能夠安然度過來自華盛頓的審查風波,他在5個月來的任期內所展現出的決策猶豫不決,恰恰突顯了英特爾問題的嚴重性。英特爾曾經是先進晶片製造領域中無可爭議的霸主,無論是在晶片設計還是製造方面都居於領先地位。然而,早在至少3任執行長之前就開始出現的策略性失誤,最終導致該公司在製造領域的優勢被臺積電所取代。
報導也指出,陳立武的前任季辛格(Pat Gelsinger)由於其推動多年的重振計劃未能成功,已於去年卸任。儘管未能取得預期的成果,季辛格至少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投入數千億美元來提升英特爾的製造能力,目標是重返晶片製造技術的領先地位,並開始與臺積電展開直接競爭。
可是由於整個產業的發展重心快速轉向人工智慧,使得英特爾的處境更加艱難。如果市場力量沒有對季辛格構成如此不利的影響,他的計劃或許會有更好的成功機會。在過去4年裡,英特爾的年收入大幅下降了近三分之一,而輝達的銷售額目前已經是英特爾巔峰時期的2倍之多。
這一切使得陳立武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棘手的局面,他需要設法解決那些並非由他自身所造成的問題。然而,到目前爲止,他所採取的策略似乎與他的前任試圖同時解決所有問題的做法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報導中也坦言,要拯救英特爾無疑是一項極其艱鉅的任務,特別是考慮到英特爾目前仍在燒錢,並且其製造部門還在爆虧。英特爾在上個月舉行的第2季度電話會議上明確表示,其18A製程將主要應用於其內部產品,這意味着目前還沒有主要的外部客戶簽約讓英特爾爲其生產晶片。
報導直接點明,對英特爾而言,一個比較合理的發展方向或許就是進行分拆,將其製造業務與晶片設計業務分割開來,各自成立獨立的公司。這將符合半導體行業長期以來的發展趨勢,也就是企業只能專注於晶片製造,要不然就是專注於晶片設計,很少有公司能夠同時兼顧這兩者。這也有助於解決英特爾試圖成爲大型晶圓代工製造商所面臨的根本問題,因爲希望英特爾爲其生產晶片的潛在客戶並不想把生產外包給其競爭對手的IC設計公司。
報導最後總結指出,如果分拆並非解決問題的良方,那麼陳立武(或任何擔任執行長的人)就有責任迅速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無論川普是否施加壓力,如果該公司不做出一些艱難的決定,就無法重現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