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11年碩果累累 全方位高質量推進步入新階段

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卡車從北京途經河北廊坊到天津港,自動駕駛實現全程無需接管。

聯通(懷來)大數據創新產業園數據中心DC3樓。 本版攝影:江聃

證券時報記者 賀覺淵 江聃 郭博昊

一朝宏圖現,京畿大地展新顏。

歷經11年,京津冀三地經濟總量連跨6個萬億元臺階,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兩翼”聯動發展,科技創新碩果累累。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賦能……如今,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的新階段。

2025年是“十五五”規劃謀篇的佈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起點。京津冀三地將奏響協同發展“續曲”,尋求“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協同圈”建設突破,着力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促進協同發展升級。

1 “好鄰居”變成“一家人”

從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到技術共通、產業互補,京津冀三地從“好鄰居”變爲“一家人”。

過去一年,廠通路京冀段同步建成通車,大廠縣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行時間縮短約30分鐘;環京通勤定製快巴新增雄安、武清等線路,現已累計達到11條主線、39條支線;38條跨省公交線路常態化運營,日均運送23萬人次……往返於京冀兩地的“穿梭客”有了更多選擇,三地時空距離不斷拉近。

過去一年,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843.7億元,同比增長12.7%。據記者觀察,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11年來增長超10倍,2024年更是在高基數的情況下維持了較快速的增長。從單一產業轉移到“六鏈五羣”培育見行見效,京津冀三地產業和科研優勢互補、相互支撐現已經成爲“主旋律”。

2024年,朱雀二號改進型遙一運載火箭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再次發射升空,標誌着這型全球首枚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從研發時代正式進入到運營時代。朱雀二號火箭的知識產權所有方是總部位於北京的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研發部總體工程部總監劉子騰告訴記者,京津冀智力資源的支持讓公司獲益良多。從朱雀一號、朱雀二號到今年即將發射的朱雀三號,主要的研發團隊力量都是集中在京津冀區域。

京津冀的“一家親”,尤其體現在推動製造業集羣化發展方面。目前,京津冀擁有的7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羣,其中5個由三地聯合共建。集聚帶來了規模,也帶活了產業。2024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羣發揮龍頭帶動效應,2024年三地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7倍。據統計,京津冀三地汽車產業實現產值已經超過8400億元,成爲京津冀製造業的“首位產業”。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爲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在三地快速成長。2024年,京津冀電子信息製造業、軟件業營業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平均、高於長三角,算力指數排名全國第一。在中國聯通(懷來)大數據創新產業園,記者看到,去年這個時間還裹着“藍外套”的數據中心樓如今已經脫下了外衣。產業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截至2024年年底,聯通(懷來)大數據創新產業園已建成2棟數據中心樓,其中DC1樓已全部投運,上架率超過70%。記者看到的數據中心DC3樓已完成土建和一層機電建設,一層客戶目前上架率接近80%。

新技術加持下,京津冀交通含“智”量更足了。如今,如果行駛在京津塘這段被稱爲中國北方“黃金通道”的高速公路上,很有可能就能碰上正在執行運輸任務的自動駕駛貨車。去年4月,跨越京津冀三地的京津塘高速實現自動駕駛測試全線開放,從北京途經河北廊坊到天津港,自動駕駛重卡能實現全程無需接管,從北京送貨到天津。“得益於京津冀協同合作,自動駕駛卡車可以非常方便地在京津冀地區進行跨省運輸,這在全國或者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政策先行的突破。”小馬智行副總裁、卡車事業部負責人李衡宇告訴記者,這一在全國領先的做法,不僅爲企業提升自動駕駛技術創造條件,真實的貨運訂單,也帶來了營收。

回看三地協同發展成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馮奎向記者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協同機制持續深化,區域發展模式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爲未來高質量協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 三“圈”建設將迎重要突破

2025年,京津冀協同還將持續向縱深推進。記者從相關部門瞭解到,2025年以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落地爲抓手,“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協同圈”建設都將實現重要突破,協同發展有望迭代升級、將多點開花。

2025年一批重要交通建設項目將取得標誌性進展。京津冀聯合辦副主任、北京市協同辦副主任周浩表示,2025年將建成京唐城際鐵路北京隧道段,實現承平高速建成通車,擴大通勤定製快巴向環京周邊地區覆蓋範圍。

日常在河北三河燕郊和北京副中心上班通勤的張芳告訴記者,自己最盼望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的燕郊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建成投運。按照設計規劃,22號線途經北京朝陽區、北京通州區、河北廊坊三河市、北京平谷區,建成後將提高北京東部地區與河北廊坊市羣衆通勤出行效率。最新信息顯示,目前22號線進入全速建設期。

在“縫合”城市內部空間方面,北京東六環路入地改造工程今年建成通車後將成爲連通順義、大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重要通道。

此外,2025年副中心站樞紐將具備通車條件,15分鐘直達首都機場、35分鐘到北京大興機場和河北唐山、1小時到達河北雄安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這些預定實現的服務目標都表明2025年京津冀地區通勤效率將進一步提升。

“我們還將持續推動北京優質中小學基礎教育資源與河北對接合作,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不斷提升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周浩說。

2025年是京津冀“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京津冀合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邁出新型工業化新步伐承前啓後的關鍵之年。記者瞭解到,2025年京津冀三地將重點協同謀劃商業航天、生物製造等未來產業發展。在科研成果協同方面,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朱建紅透露,將出臺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管理辦法,並在津冀推廣“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先使用後付費”等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

“公司將在利用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研發能力及政策支持,在人才引進、課題合作、工藝驗證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劉子騰說。

3 平原新城發展重要性提升

展望更長時期,邁向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十年”,京畿大地涌現更多發展機遇。隨着京津冀協同發展將以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落地爲抓手,三地在強化“一核”輻射引領、“兩翼”發力齊飛和重點產業鏈羣建設的同時,還將推動北京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區等5個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

平原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重點地區,是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一環。“平原新城需要進一步提升發展能級,在推動新時代首都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中,更加有力承擔好承接、引領、聯結、支撐的主體功能。”北京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楊秀玲在2月14日召開的主題新聞發佈會上說。

從國際經驗看,紐約、倫敦等世界大都市圈發展都經歷過中心城市向都市圈演進的過程,中心城市產業要素外溢,功能向外圍疏解,輻射帶動能力增強,外圍新城迅速發展。一般而言,中心城區向外30至50公里是通勤圈,是都市圈率先發展的重點區域,而5個平原新城正位於北京的通勤圈圈層。

平原新城承擔着向內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服務保障首都功能,向外聯動環京地區共同發展、輻射帶動周邊城市融入協同發展格局的重要功能。爲落實新城功能定位,順義將重點建設臨空經濟先行區;大興將重點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亦莊將重點建設新質生產力典範區;昌平將重點建設科技創新活力區;房山重點建設科教融合文化名區。從交通規劃看,平原新城將推動超50公里軌道交通線路和超150公里高快速路建設,加快形成與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環京周邊地區半小時交通圈。

記者瞭解到,北京在近日已陸續出臺了5個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楊秀玲表示,實施方案圍繞有效發揮平原新城在現代化首都都市圈中的圈層節點功能來制定。“我們將進一步攜手津冀打造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動京津冀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先行區、示範區。”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建議,三地可深化開放與要素流動,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功能。以自貿試驗區、臨空經濟區等爲載體,探索數據跨境流動、跨境金融、國際人才引進等規則對接,試點跨境科研人員稅收優惠、跨境執業資格互認等政策,在京津冀佈局全球離岸創新基地。

馮奎認爲,下階段應在“創新共同體”建設上提出更高目標。通過制度型開放破除要素流動障礙,深化產業協同、強化人才流動機制、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充分釋放京津冀內生增長動力,打造成爲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