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選書/世界金融解密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世界金融解密》書封 日月文化╱提供

17世紀末,始於荷蘭的投資熱潮延燒至英國,參與各種戰爭的英國軍火公司的股票大受歡迎。1690年以後,英國超過20家公司發行新股,隨着投資者的涌入,交易量也飆升,繁榮程度可與鼎盛時期的阿姆斯特丹股票市場媲美。在衆多公司中,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在1711年,也就是股票投資熱潮達到顛峰時期,應英國政府所需成立。

當時,英國因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年),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國債發行與軍事支出已佔國家財政9%。爲此,英國政府成立南海公司,希望利用這家公司的盈利償還國債。主要預期收益來源是南太平洋地區的壟斷貿易事業,和對西班牙殖民地的奴隸貿易。然而,南海公司成立後的收益遠遠未達預期,交易量也不大。再加上,1718年英國與西班牙之間戰爭再次爆發,使得南海公司財政更是每況愈下。

1719年,面對財政困境毫無好轉的跡象,南海公司爲解決債務制定特別對策:拿到政府授權,發行自家股票,再用這些股票抵政府的債務。如此一來,那些借錢給政府的人可以放棄自己應收的款項,改拿南海公司的股票。從現代的角度來解釋,相當於將債權人身分轉變爲股東。

對尋找有投資前景的人來說,不管是南海公司的複雜結構或經營困境,都不是重要問題。擁有一家令人羨慕的公司股票就足以令他們滿意。爲了吸引投資者,南海公司還散佈一些謠言,如已獲得與西班牙殖民地的通商權和銀礦等。憑藉這種方式,成爲南海股東的人成了衆人眼中羨慕的對象。因爲南海公司股價從1720年1月的120英鎊,上漲到同年5月的500英鎊,6月更是飆到1,000英鎊,而這一切發生在短短六個月內。

隨着南海公司股價暴漲,投資者不顧一切購買股票。市場上渴望從股市獲利的人數急遽增加,導致整個股市陷入瘋狂。這股投資熱潮也被不法分子利用,不少無牌照的空殼公司騙取投資資金。英國政府判斷市場處於非理性過熱狀態,在1720年6月制定《泡沫法》(The Bubble Act),旨在阻止無照公司設立,保護投資人。

但這項措施帶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投資熱潮突然降溫,包括南海公司在內的所有公司股票交易瞬間停滯。投資者後來才意識到南海公司的真相,急忙賣掉手中股票,股票被大量拋售。隨着股市泡沫的破裂,南海公司的股價一落千丈,原本飆升到近十倍的股價不到一年就回落原點。

那些期待像中樂透一樣,從股票投資獲利的人蒙受了無法言喻的損失,其中有不少人破產,甚至走上自殺的絕路。艾薩克.牛頓也是受害者,他被認爲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曾在投資初期賺得7,000英鎊,但在泡沫破裂後,損失了2萬英鎊(以現值換算,約爲300萬美金)。牛頓曾表示:「我可以計算行星的運行軌道,卻無從計算人類的瘋狂。」這句話清楚反映他當時經歷的痛苦。

然而,並非所有投資者都因南海泡沫崩盤而蒙受損失,有些人在泡沫破滅之前已出售股票,獲得豐厚的利潤,如奠定西方音樂基礎,被稱爲「音樂之母」的弗里德里希.韓德爾。他透過南海公司賺取的利潤,創立由頂尖音樂家組成的皇家音樂學院。(摘自《世界金融解密》,日月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