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外籍幫傭、生育意願和母職懲罰
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自1989年開放引進外籍勞工,主要作爲國內產業勞力的補充,因應經濟成長、產業轉型及人力短缺。隨着戰後嬰兒潮人口老化、少子化加劇,勞動力不足日益嚴峻。至2025年2月,在臺移工數達82萬5,917人,其中約3成爲社福移工(以家庭看護、幫傭及機構照護爲主),7成爲產業移工(涵蓋製造、營造、農漁業等)。
此反映臺灣對家務與長照工作高度依賴移工引進,也對女性就業結構產生深遠影響。在移工承擔部分照護職責後,有助於釋放女性勞動力,促進女性勞參率提升,並與兩性薪資差距的縮小呈現一定正相關。
■女性因生育造成的損失年逾12萬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oldin研究顯示,百年來美國女性在教育、職涯與家庭間尋求平衡。儘管女性教育成就已超越男性,但真正的性別平等受限於職場對「長時間工作、隨時待命」的要求。實現平等需改變工作結構,使已婚女性能兼顧家庭與事業,並減輕「母職懲罰」(motherhood penalty)- 即婦女因家務育兒導致的薪資損失。
2016年婦女婚育就業調查指出,工作未間斷型「婚前至今一直有工作」之婦女月薪38,503元,而工作間斷型「曾因生育(懷孕)離職」的僅29,648元,差距達8,855元。高學歷婦女的母職懲罰更高達月薪10,429元,年損失約12.5萬元,儘管如此,僅約5%家庭聘請外籍幫傭照顧三歲前幼兒。
臺灣性別薪資差距呈現縮小趨勢,勞動部2024年統計顯示,女性平均時薪327元,男性389元,差距15.8%,較2011年縮小2.1個百分點,工作同酬日由66天減爲58天。相較之下,日本差距爲21.3%,南韓31.2%,新加坡14.3%。以此估算潛在的母職懲罰金額,按平均周工時160,臺灣性別時薪差距約臺幣62元,月薪差距約9,920元(309美元)。2022年OECD數據推估可顯示,日本母職懲罰估值達1,217美元,韓國372美元,新加坡348美元。
■外籍幫傭費用高普及仍有礙
移工政策方面,新加坡最早自1970年代即系統性引進移工,臺灣次之(1989年),1992年通過《就業服務法》建立了完整的制度框架。韓國(1990年代)及日本(2019年)相對較晚。
研究證實,外籍幫傭降低家務外包成本,其可用性提升高學歷婦女勞動參與率及薪資水平,兩者呈正相關。外籍幫傭的引進雖有助臺灣已婚婦女兼顧家務與事業,促成性別薪資差距縮小,但高昂聘僱費用仍爲普及的障礙。
儘管在臺移工人數達82萬,婦女工作負擔依然沉重。政府應同步擴充公共托育系統、完善育兒支持網絡,鼓勵生育意願並確保職場發展,創建一個關心照顧老幼的共融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