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普發現金政策的不討喜思考
經濟學家究竟有多不討喜?用以下這個例子來說明,可能更能體會。
爲因應美國對等關稅可能對國內經濟與社會帶來的衝擊,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行政院提出的《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修正案(簡稱《特別條例》),其中「全民普發一萬元現金」政策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事實上,行政院在最初的《特別條例》版本中,並未納入普發現金的規劃,直到立法院通過相關提案後,行政院遂於修正案加入此項政策。許多人好奇:政府願意在直升機上灑錢,這種「從天而降」的禮物還有什麼好討論、好反對的?
支持普發現金者主張,發現金能提振經濟、照顧民生;但反對者則批評,此政策可能需要舉債上千億,是一種「債留子孫」的短視作法。正反意見各執一詞,究竟誰的觀點較有道理?倘若回到經濟學理進行推敲,或許對這項政策會有更不一樣的思考。
贊成發現金的人認爲,人們拿到現金之後,可用來消費和支應生活開銷,將帶動內需、促進生產與經濟成長。這樣的邏輯固然合理,但更關鍵的問題是:若政策目標是「救經濟、顧民生」,除了普發現金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作法?
回顧過去,臺灣與世界多國在新冠疫情期間確實曾經直接發現金來刺激消費與穩定經濟。當時由於疫情導致民衆不敢出門、內需產業蕭條,政府希望透過發現金來提振消費信心。2023年我國政府曾經全民普發6,000元現金,彼時的環境是疫情尚未結束,國際景氣又快速下滑,導致當年我國經濟成長率創下自2009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新低。事後來看,在當時的背景下全民發現金或有其急迫性與合理性,但即便如此,當時學界對於「發現金」或「發消費券」哪種方式更能有效刺激內需,仍有許多不同的意見。
發現金最大的優點在於現金用途的高度彈性,但這種彈性卻也是政策效果最大不確定性的來源。現金除了可用於消費,也可被拿來還債或儲蓄,因此可能使政府希望在短期內刺激內需的效果打折。
再者,就算消費者將現金全數花光,但若其支出多流向進口商品,那麼最終所帶動的經濟效益是促進他國經濟,而非國內產業。
「顧民生」是支持普發現金者的另一訴求。然而,此次《特別條例》的立法初衷,是協助因美國關稅而受衝擊的特定產業與勞工,對於未受影響的民衆,甚至是高財富、高所得族羣,現階段並非最迫切需要幫助的對象。在政府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採取雨露均沾的政策設計,反而會稀釋真正需要幫助者所能獲得的資源,削弱政策的精準性與預期效益。
由此可見,此時普發現金政策雖有其吸引力,但從經濟學理與財政紀律的角度,似乎不是最理想的政策,否則普發10萬現金可能更皆大歡喜。話雖如此,此刻會討人厭的話,經濟學家最好還是少說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