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臺灣AI發展 電力是關鍵瓶頸

臺灣AI發展 電力是關鍵瓶頸。圖/AI生成

全球掀起AI浪潮,臺灣也正全力投入這場競賽。行政院甫公佈的「AI十大建設」藍圖中,預計於2028年投入千億元資金、培育百萬AI人才、創造7兆元產值,宣示打造「科技島2.0」的雄心。但在這場看似光輝的AI轉型工程背後,有一道尚未被正視的系統性難題:能源,特別是電力,正日益成爲臺灣AI發展的阿基里斯腱。

生成式AI、深度學習模型與大規模語言模型的訓練與部署,不僅仰賴運算資源,更對電力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根據Deloitte 2025年報告指出,全球AI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將從2023年的4 GW,在2035年暴增至123 GW,是目前的30倍。這樣的成長曲線遠遠超出傳統電力預測模型的負荷能力,也讓AI成爲近代人類科技史上首個迫使國家電網升級的技術應用。

美國深知此一趨勢,在其公佈的「AI Action Plan」中,特別將AI基礎建設列爲三大戰略支柱之一,明確指出美國將擴增電力產能,而電網的現代化、擴容與分散式設計,必須與AI基礎設施同步前進。爲此,美國提出簡化電力設施建設的許可流程、投資電網擴容、鼓勵再生能源與儲能整合、建置高安全資料中心等一系列措施,以確保AI發展不致因電力瓶頸而受挫。

反觀臺灣,我們雖也喊出AI產業願景,卻對支撐其運作的能源着墨甚少。2023年,臺灣再生能源佔比僅9.9%,而燃氣佔比高達43.4%,能源結構高度仰賴進口天然氣與燃煤,與2050淨零轉型的政策目標背道而馳。核電退場、綠能未成氣候、燃氣倚賴進口,導致能源政策陷入「減法多、加法少」的失衡狀態。這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國家安全與產業競爭力的警訊。

當前臺灣正面臨能源轉型與經濟轉型的雙重壓力,核能退場導致基載電力大幅下降,而燃煤受到環保政策限制,再生能源則受限於地形與氣候不穩。臺灣正處於能源結構最脆弱的「灰色交接帶」,舊體系退得快,新體系來得慢。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加上AI資料中心、半導體廠如雨後春筍般成長,未來的電力需求勢必節節上升,而供應端卻難以跟上腳步,形成結構性缺口。

這不是空泛的警告,而是具體數據所揭示的風險。臺灣2024年全國用電量達2,833億度,工業用電佔比達57.3%,遠超住宅與服務業總和。單一企業臺積電的用電需求預估將在2030年前就佔全國總電量15%,成爲名副其實的「電力巨獸」。若以目前的成長曲線推估,再加上AI產業的資料中心與邊緣運算節點遍地開花,2035年前臺灣電力需求恐將翻倍,但發電與配電系統是否具備這樣的韌性,令人憂心。

雖然政府並非毫無作爲,臺電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與儲能設施的建設,也試圖發展分散式電網來分攤壓力。然而這些努力與AI產業發展之速度與規模,仍存在巨大落差。特別是AI資料中心的佈局計劃,往往由企業主導,與地方政府或能源主管機關缺乏協調,導致區域性電網壓力急速上升,甚至發生搶電事件。

在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國際上電力與AI整合的新方向。例如Google與Amazon在歐美資料中心全面導入綠電採購契約,確保100%再生能源來源供應AI運作。NVIDIA與美國能源部合作建置低碳高效能運算設施,甚至連沙烏地阿拉伯也將AI作爲推動太陽能與儲能商轉的關鍵動能。這些例子無不強調一件事,AI與能源的未來,必須並肩規劃,不可分離。

因此臺灣未來的AI政策若要實踐,不僅需要「人才、晶片、應用」三軸推動,更須補上「能源」這第四根支柱。這不只是工程問題,更是政策與治理的挑戰。AI帶來了知識社會的無限想像,但電力纔是將夢想照亮的光源。若我們不在此刻直視問題,將來恐只能在黑暗中尋找答案。在AI加速演化的時代,電力不再只是民生基礎,而是國家競爭力的最後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