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發佈未達預期:引發AI發展瓶頸討論
8月17日,據華爾街見聞,OpenAI發佈的GPT-5模型未能實現預期的革命性突破,導致市場對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產生疑問。儘管如此,市場焦點正在轉向如何利用現有技術創造更廣泛的商業價值。GPT-5發佈後,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新模型的低級錯誤,資深用戶對其性能和“個性”變化感到不滿。這一事件引發了硅谷對於生成式AI技術進展是否已接近當前階段極限的討論,挑戰了OpenAI的高估值基礎,並促使外界重新審視AI技術的發展軌跡。
儘管技術前沿的討論充滿疑慮,資本市場和產業應用的熱情並未消退。投資者似乎更看重AI在商業應用中的實際增長,而非對AGI的遙遠承諾。這預示着AI競賽的下半場將從模型能力的極限衝刺,轉向更務實、更具成本效益的產品化落地。
GPT-5表現不及預期的背後,是支撐大型語言模型發展的核心邏輯——“規模定律”正逼近極限。過去五年,OpenAI和Anthropic等公司一直遵循一個簡單公式:投入更多的數據和更強的算力,就能創造出更大、更好的模型。然而,這條路徑正面臨數據枯竭和算力的物理和經濟限制兩大制約。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教授Stuart Russell警告稱,當前情況與1980年代的泡沫破裂有相似之處。然而,目前資本仍在涌入AI初創公司和基礎設施項目,今年AI已佔全球風險投資總額的33%。
競賽的性質正在改變,AI公司正慢慢接受一個事實,即他們正在爲產品構建基礎設施。這一趨勢也體現在企業戰略上,OpenAI等公司已開始派遣“前線部署工程師”入駐客戶公司,幫助其集成模型。許多投資者相信,當前這代模型中仍有巨大的價值尚未被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