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關稅談判切勿出賣國家利益
賴清德總統表示,臺美雙邊已就關稅議題進行談判,「過程順利」。(取自總統府flickr)
政府對此沾沾自喜,但我們必須嚴肅提醒,列入第一波談判名單是個兩面刃,它也許可以儘早解決我們面對的問題,但也可能是因爲我國這塊「肥肉」太肥,且缺乏談判籌碼,川普政府想要早日咬上一大口,並作爲其他國家的示範;政府必須戰戰兢兢、臨淵履薄,切莫出賣國家利益。
對於川普髮夾彎暫緩對等關稅90天的原因,目前有幾種說法,包括股市劇烈震盪超過預期,讓川普金主和幕僚力勸暫緩;或說是國債遭到大量拋售,價格下跌、殖利率飆升,讓國債借新償舊時壓力過大,可能動搖國本。另外,也有美國媒體投書說,川普和「佔美國便宜」的國家談判時,會要求對手將所持美國債券轉換爲百年不得交易的低息或無息債券,等於是要對手國「凍結資產」;而對於以色列和臺灣,更有可能要求「以債券換安全」,所以纔將以色列和臺灣列爲第一波名單之中。
如果上述將臺灣列入第一波名單的原因爲真,那就是將臺灣視爲令人垂涎的肥肉,是國家的重大危機,並非是幸運之事,絕不可掉以輕心。原因很簡單,中央銀行擁有的鉅額外匯存底是屬於全民資產,將其絕大部分(92%)購買美國國債,是因美國國債既有利息收入,又有充足的流動性,隨時可以於市場上拋售取回美元,供作必要用途。如果換成長期的低息或無息債券,等於喪失流動性的「固定資產」,完全喪失其主要功能。萬一「國家有事」,發生民衆需要大量兌換美元時,央行的現金美元不足將導致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一般,會讓新臺幣狂貶,國家陷入經濟危機。亞洲金融風暴的殷鑑不遠,央行也每每以我國非承平國家,需要鉅額外匯資產來抗拒外界對設立「主權基金」的要求,豈可承諾將鉅額外匯的流動性加以封存?
其次,「以債券換安全」更是無稽之談。臺灣過去幾十年來的安全,美國固然是重要因素,但臺灣也成爲美國在東亞第一島鏈的一環,爲美國的全球利益提供保障。目前的國家安全,也是耗費巨大經費採購美國戰機、武器,加上自產的武器裝備,所建構出來的。目前北京正在爭取臺灣和平統一,美國也在爭取臺灣成爲其印太戰略架構的一環,理當保障臺灣安全,來爭取臺灣靠向美方纔是;斷無藉臺灣安全爲由,要脅臺灣作出犧牲之理。這是我方極大的談判籌碼,切不可一面倒向美方,導致巨大損失。
我們其實還是有一些可以承擔的籌碼,可以妥爲運用,包括增加對美農產品和能源的採購;提高國防費用購買更多合宜的美國武器;放手讓新臺幣波動以充分反映合理匯率;承諾逐年減少對美貿易盈餘,並達到基本平衡;充分檢討非關稅貿易障礙,讓美國貨品和服務業貿易免除干擾;鼓勵更多的高科技企業赴美投資等。這些相對合理和可行的妥協,相信國人都可以接受;但是前述不合理的美債要求,絕對是不能妥協的賣臺行爲。
國家有難,正遭逢二次戰後未有之變局。美國從一個受全球民主國家尊敬的世界秩序維護者,一夕變成世界秩序的破壞者,遭到各民主國家的猜疑和畏懼。套用抗戰發生時的一句口號:「和平未到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關稅談判代表團必須爲維護國家利益,以最大的理性和邏輯,獲取最大的權益,拒絕無理的犧牲,並努力創造出雙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