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不死 只是凋零
美國總統川普掀起的關稅戰讓全球經濟陷入混亂。路透
四月二日美國公佈「對等關稅」各國稅率清單後,全球經濟陷入混亂,雖然美國隨後宣佈暫緩九十天,開始進行貿易談判,但是如同定時炸彈般的威脅,以及美國政策的不確定仍然籠罩全世界。好在,終於在一個月後美國與英國、中國達成協議,顯示全球經濟的制度架構仍然沒被打死,可以爲臺美關稅談判提供重要指示。
首先要指出,所謂「對等關稅」毫無「對等」的性質,從稅率結構上看,美國關稅對等關稅政策採取的是基本關稅與懲罰關稅兩部分。此外,其他枝節包括鋼鋁、汽車,雖曾被冠以國家安全之名,但實質是保護關稅,不過並非目前最嚴重的問題。
美國公佈的對等關稅稅率明顯依據美國對各國貿易逆差而來,從美國對英、中的關稅協議結果看,英國以並沒有對美貿易順差的情況下被課十%關稅,顯示這會是美國對全部貿易對手國課徵的基本關稅,日本首相期待零關稅的希望恐要落空。至於中國的卅%則是基本關稅加上廿%因「芬太尼」藥品氾濫導致美方課徵懲罰關稅。川普總統原本對中國拉高到一四五%,如今雷大雨小,難免被譏爲關稅戰失敗,不過勝利的是制度。
如果擺脫以戰爭心態看待國際貿易,美國在龐大貿易赤字之下,以課徵關稅改善貿易收支,雖然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精神,但只要對每個會員國一視同仁,就沒有違反WTO最重要的「最惠國待遇」原則。根據這個理由,我認爲美國將對各國進口品都課十%關稅,臺灣不會例外。
至於臺灣是否會被課徵十%以上,那就要看有沒有「非關稅貿易障礙」與「操縱匯率」等被美方懲罰的根據。相信政府貿易談判部門應該有應對之策。不過也有一些現象令人擔憂,首先是行政院長在美國宣佈對臺灣的對等關稅稅率卅二%,迅速高調宣佈要對出口業者給予多項補助,殊不知很可能被當成「非關稅貿易障礙」的依據。另一方面,當臺幣被懷疑有人爲操縱而被低估時,即出現暴力升值,臺灣央行暫時放下穩定匯率的職責,撇清說沒有進場,反而讓人感覺是「作賊心虛」。
以下幾點提醒政府:
對美國關稅談判的關鍵,應在瞭解美國進行懲罰的理由與原有協商的制度基礎。就「非關稅貿易障礙」而言,臺美在「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談判過程有跡可循,可能讓步的項目應該呼之欲出。至於操縱匯率,臺灣只是嫌疑犯,在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公佈的三○一報告中,有國家名單以及後續處理的作法,可以從中發現擺脫嫌疑的方法。臺灣若要自清,央行應該謹守穩定物價與匯率職責,不必過度關心出口產業或房屋市場。
從美國發動關稅戰後,有人認爲這是對尚未死透的經濟全球化再補一槍,也有認爲只要屈從就可能得到美國赦免。但還是要提醒不能忽視制度因素。以降低美國汽車進口關稅來說,雖贊同但也必須指出,依據WTO,降低進口汽車關稅不會只針對美國,對其他國家的進口汽車也勢必帶來降稅。
美國發動關稅戰,掀起這波對全球經濟的干擾,煙霧中還是可以看出制度章法,經濟全球化其實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