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全球經濟動盪之根源

圖/本報資料照片

7月下旬見刊之「難以永續的全球經濟均衡」一文,指出在今日全球經濟金融體制之運作下,衍生了貿易失衡,以及美國貿易赤字、財政赤字與未償公債餘額迅速擴大,致使世人對美元與美國公債之信心下降等重大問題;其後果即是世人目前正在經歷的:川普挾美國爲全球第一強權以及擁有最大消費市場的優勢,以改善美國的雙赤字與使美國再次偉大爲名,藉課徵進口關稅,以及威迫至美投資與對美採購等方式,對各國肆意施壓,導致全球經濟之動盪。

當前全球經濟的重大病症,除了上述美國雙赤字所導致對美元與美債信心的下滑,還有貿易順差(逆差)使當事國之所得與就業增加(減少),故貿易失衡導致所得與就業在各國間此長彼消之重分配。此外,不少國家的所得與財富分配日趨惡化,引發政治與社會的對立。

在全球化下,所有經濟現象的成因都極其複雜,有國內與國際因素,有經濟也有非經濟因素。上述諸重大病症的成因,試舉其犖犖大者:

國民儲蓄率差異:各國因民族習性、文化與政府對財政紀律重視度等因素之差異,導致國民(含家庭與政府)儲蓄率大有不同,儲蓄率高(低)者,在國際貿易上即呈現出順差(逆差)。

經濟發展策略:不少開發中國家採取出口擴張的發展策略,以補貼、退稅及抑低本國貨幣匯價等措施激勵出口,並以關稅與非關稅保護手段,減少進口,造成國際貿易上的不公平競爭。

中國大陸發展掛帥之遺禍:大陸除了採取出口擴張之發展策略,政府慣於傾全國之力協助重點產業之發展,而且對地方官員的升遷,實施以建設績效爲考評重要依據之制度,導致諸多產業產能擴張過速。復以其國內需求長期難以有效提升,大陸因此將大量過剩產出對外輸出,加劇全球貿易摩擦與貿易失衡。

分配惡化問題未受重視:貿易在各國國內形成得利者與受損者。雖然理論上得利者所獲之利益足以彌補受損者之損失,但各國政府多未採取適當的所得重分配措施,以致造成所得分配之惡化,以及類似「絕望者之歌」一書所描述的地區凋蔽現象。

理論上言,全球因儲蓄率差異導致的貿易失衡,可藉儲蓄率高(低)者提高(降低)國內需求(包括民間與政府的消費及投資),而獲得某個程度的紓緩;出口補貼、進口關稅與貶值等貿易上的不公平競爭現象,也可透過國際協商與WTO之仲裁而減輕之。

不過,這些解方在實務推動上,多會遭遇到各國在政府財政收支上配合不易,以及堅持以本國經濟利益爲優先考量等問題,而滯礙難行。

中國大陸的產能過剩問題,是另一重大挑戰。大陸爲了提升內需,減少對出超的依賴,在財政與貿幣政策方面,近乎已使盡全力,但成效有限。即使美國成功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迫使中國減少對美國的出口與出超,其過剩產出預料將移轉爲對其他各國之輸出,持續干擾全球的貿易秩序。

至於分配不均之問題,在民主政治下,若既得利益者欠缺慈悲心,捨不得將其口中的肥肉與弱勢者分享,期待依賴金錢支撐選出的執政者,會推動具體有效的所得重分配措施,恐難有實現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