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難以永續的全球經濟均衡

二戰之後全球經濟於當前國際經濟金融體制下,大致順利發展,但也衍生了不少問題,目前正引爆中。圖/美聯社

二戰之後全球經濟於當前國際經濟金融體制下,大致順利發展,但也衍生了不少問題,目前正引爆中。

實質面均衡

今日各國之國內生產與國內需求都不相等。國內生產過剩(不足),也就是國內儲蓄超過(小於)國內投資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上必然呈現貿易出超(入超)。而儲蓄過剩(不足),又主要導因於民間儲蓄率偏高(偏低),以及/或政府財政收支出現盈餘(赤字)。

美國自1970年代下半葉起,因民間儲蓄率低,且財政赤字出現赤字,故貿易呈現赤字。而美國此一貿易入超所需要的商品與勞務,即是由那些儲蓄率高的國家,將其生產剩餘透由貿易出超予以提供,從而達成全球在實質(商品)面的供需均衡。

國際金融面之運作

在國際金融面,歐美等先進國家多采行浮動匯率制度,其匯率的調整會使主要由經常帳與金融帳二者組成的國際收支趨於相等,意即其經常帳與金融帳二者餘額之合計數會等於零。因此,美國的經常帳逆差(主要源自貿易逆差)必然會等於金融帳順差;也就是說,美國因貿易逆差而對順差國所付出的美元,在金融帳上必然會流入同等金額的美元。反之,經常帳順差國,在金融帳會有同等金額的資金流出。

而採行管理浮動匯率的國家,其中央銀行會經常進入匯市買賣外匯,故而其經常帳與金融帳二者合計的國際收支餘額,就是由央行買進或賣出的金額,成爲央行外匯儲備的增量或減量(故又稱準備帳)。因此,這類國家的經常帳盈餘必然等於金融帳赤字與央行外匯存底增量的合計數;而後二者都是以對外進行實質投資或金融性投資的方式,流出國外,換取國外資產。

綜上所述,在兩種匯率制度下,貿易順差國的經常帳盈餘,都必然成爲資金淨流出額,也就是國外資產淨增加量。

進一步言,由於美元自二戰以來長期維持最主要國際貨幣的地位,而且美國政府爲了支應其財政赤字所發行的政府公債,爲各國央行外匯存底的主要保有與投資工具,故而美國成爲各經常帳順差國,將其所賺取的外匯,透由對外投資(金融帳逆差)或成爲央行外匯存底的方式流出國外時,最主要的流出目的地。這也恰好爲美國提供了金融帳盈餘所需要的資金淨流入,以及美國政府發行公債時所需要的購買者。

全球經濟均衡之永續性挑戰

總結以上的說明,數十年來全球經濟的運作大致是這樣子的:貿易順差國「縮衣節食」,支應美國國民與政府的過度消費,並以其經常帳順差換取美國的資產(包括美國政府公債),從而達成全球商品面與金融面,以及美國公債之供需均衡,各國的國際收支也趨於平衡。

這樣的均衡表面上看似美好,但它潛藏了不少問題,最重要者爲:(1)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使他國累積了太多的美國資產,致使各國對美元的信心逐漸下降;(2)美國政府財政赤字惡化之趨勢難止,未償公債餘額猛增,損及各國央行繼續購買與保有美國公債的意願。因此,此一均衡難以永遠持續,也就是不具有永續性。世人正目睹其潛藏的問題經長期累積,近期在川普2.0任內正在大爆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