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擬6年投442億發展無人機產業 拚2030年整體產值破400億
無人機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無人機產業屬「五大信賴產業」之一,經濟部今赴行政院會報告「無人載具產業發展統籌型計劃」,預計2025年到2030年,將投入總經費442.4億元,目標2030年讓國內無人機產值達突破400億元,打造臺灣成爲「無人機民主供應鏈亞洲中心」。
經濟部產發署報告指出,臺灣無人機產業競爭優勢包括擁有ICT及製造業完整供應鏈、掌握快速彈性生產能力、具備整機非紅供應鏈實績;目前國內無人機業者約250家業者,去年產值達50.5億元,並已與美、日、捷克、波蘭等八國簽署合作備忘錄,切入國際供應鏈。
經濟部盤點,供應鏈缺口中,待開發項目包含熱像儀、雷射測距、通訊晶片、GPS晶片、地導控軟體、飛控晶片、通訊模組等,且產業仍面臨核心零組件仰賴進口、內需市場規模小導致成本高、欠缺飛測場域及產業御論,及法規不足問題。
爲發展無人機產業,經濟部提出四項策略。市場面將擴大國內外需求,透過內需市場練兵,搭配策略性投資協助業者營運,爭取海外商機,公部門預計擴大采購軍用與商用無人機預估共近10萬架,並籌設「國家隊」拓展海外市場;技術面強化技術自主與國際鏈結,提升供應鏈自主性,預計推動50項自研計劃與10項國際合作,補助產業研發飛控晶片、通訊模組與AI飛控軟體。
此外,環境面將建立產業聚落生態系,預計打造創新研發中心,於全臺規劃18處測試場域,興建中科院民雄院區,提供100家廠商進駐,並在沙崙、六甲成立無人化實驗室,開發26款嚴苛情境無人機;法規面將修訂無人機、無人船法規與檢測規範,並建立採購與驗證制度。
經濟部規劃,2025年至2030年,未來6年經費需求達442億元,含既有104.3億元、新增338億元。行政院將指示經濟部成立專家小組,提供產業政策指導,由經濟部擔任肩負跨部會協調,各部會每季提報執行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