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快遞三輪車事故頻發:無證駕駛、賠償推諉、行業亂象亟待整治

原標題: 京東快遞三輪車事故頻發:無證駕駛、賠償推諉、行業亂象亟待整治

近年來,京東快遞電動三輪車交通事故頻發,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從撞傷老人拒不賠償,到快遞員無證駕駛、保險公司推諉責任,再到事故後受害者家屬維權無門,一系列事件暴露出京東物流在員工管理、車輛合規及事故處理機制上的嚴重漏洞。

事故頻發,受害者維權艱難

據黑貓投訴平臺等多方信息顯示,京東快遞三輪車事故已造成多起人員傷亡:

2022年12月31日,京東快遞員駕駛電動三輪車撞傷老人,交警判定全責,但事發後京東物流拒不賠償,僅承諾報銷“有發票的醫藥費”。

2023年5月6日,西安一名老人被京東三輪車撞至顱骨骨折、腦出血,家屬墊付10萬元醫療費,京東安聯保險僅支付5萬元,剩餘7萬元欠費導致醫院停藥,站點負責人卻以“做不了主”推諉。

2025年1月19日,一名老人被逆行且玩手機的京東快遞員撞成重傷,家屬反映肇事者態度冷漠,拒絕墊付醫療費,甚至在中秋節期間正常上班,而傷者因貧困無力承擔治療費用。

更令人憤慨的是,部分事故拖延數年未解決。例如,2021年北京順義區一起京東三輪車撞人事件,至今未達成賠償協議,受害者家屬多次投訴無果。

無證駕駛、車輛屬性模糊,保險賠付成疑

多起事故中,京東快遞員被曝存在無證駕駛問題。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電動三輪車若被鑑定爲機動車(如電動正三輪摩托車),駕駛員需持有D類駕駛證,但現實中多數快遞員未取得相應資質。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事故中京東疑似通過“手段”將三輪車認定爲非機動車,以規避保險責任。法律專家指出,若故意隱瞞機動車屬性騙取保險賠償,可能涉嫌騙保。而根據《民法典》,用人單位員工執行工作任務時致人損害,應由公司承擔侵權責任,但京東屢次將責任推給快遞員或保險公司,明顯違背法律規定。

行業亂象:野蠻駕駛、管理缺位

投訴信息顯示,京東快遞員普遍存在逆行、闖紅燈、玩手機駕駛等危險行爲。例如:

成都一名學生被闖紅燈的京東快遞員撞傷,全責認定後快遞員開始“裝瘋賣傻”的各種方式騷擾家屬,報警後仍不收斂,還威脅到家找家人; 宿遷一名老人被撞至重傷,肇事快遞員拒絕溝通,公司也未介入協調。

此外,京東對加盟站點的管理鬆散,導致事故後責任主體模糊。部分站點以“需上報領導”爲由拖延,而總部與保險公司則長期“失聯”,迫使受害者自行承擔高額醫療費。

輿論呼籲:嚴查行業合規性,強化監管

面對京東快遞三輪車亂象,公衆質疑主要集中在三點:

一是車輛屬性認定,電動三輪車是否合規?爲何大量無牌無證車輛上路? 二是保險機制漏洞,若車輛確屬機動車,無證駕駛是否影響保險賠付?公司是否縱容違規操作? 三是企業責任逃避,爲何京東屢次迴避法定賠償義務?監管部門是否履職到位?

專家建議,交通部門應聯合郵政管理局開展專項整治,要求快遞企業落實以下整改: 強制快遞員考取駕駛證,車輛完成登記上牌; 建立事故快速響應機制,禁止推諉賠償; 公開保險公司合作細則,保障受害者權益。

快遞行業的發展不應以公共安全爲代價。京東作爲頭部企業,更應帶頭遵守法規,而非放任亂象。對於受害者而言,漫長的維權之路折射出制度性維權渠道的失效。唯有強化監管、嚴懲違規,才能杜絕“撞人後無人問津”的悲劇重演。

來源丨經濟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鄒貓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