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斥資收購德國零售巨頭,出海再邁一步

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黃昱

今年,行業都認爲京東是整個互聯網圈最大的變量。如今,京東還在用行動佐證外界的這一觀點。

7月31日,京東一紙公告震動全球零售圈:豪擲超180億人民幣全資收購歐洲消費電子龍頭Ceconomy(MediaMarkt母公司),如若收購達成,這將創下中國電商出海歐洲的最高金額紀錄。

這記重拳背後,是劉強東“出海必須本地化”的宣言落地——6月他剛宣佈“放棄跨境輕模式,轉向本地重資產,建立本地電商團隊”,一個月後便砸出真金白銀買下1000家歐洲門店。

對於行業而言,這似乎也不是一次普通收購,而是一次戰略範式革命。當前,Temu、SHEIN用的都是輕資產的模式在海外馳騁,京東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在海外踐行渠道與供應鏈的重資產模式,試圖開啓一場效率革命。

事實上,京東國際化戰略的決心早已展現。

劉強東早在2014年就放話,“是否國際化,直接決定了京東未來的生死。”並且,此次被收購的Ceconomy是歐洲最大實體零售網,京東在2023年底時就曾考慮過這一收購計劃,只是當時未能實現。

作爲被收購方的Ceconomy,其主要品牌MediaMarkt和Saturn在歐洲的11個國家擁有超過1000家門店,收購之後,這些門店也可以直接化身爲京東的線下渠道和前置倉。

這也意味着,結合當前京東在即時零售的運營經驗,有望將歐洲市場的配送時效從2-3天壓縮至小時級,重塑歐洲用戶的電商體驗。

並且,Ceconomy在德國電子零售市佔率超30%,合作品牌超3000家(含蘋果三星),在供應鏈方面的能力也可以爲京東在本地化建設中所用。兩者所擅長的品類上也有較大重合,這也方便京東將國內的運營經驗複製過去。

另外,京東的能力也可以讓Ceconomy有更多機會。根據2025年一季度,Ceconomy銷售額約52億歐元,其在線銷售近13億歐元,佔總銷售額的四分之一,還有這較大的增長空間。也就是說,京東線上運營能力可以進一步讓Ceconomy線上份額有所增長。所以,這一收購一定程度上算是強強聯合。

市場也有一些反應。在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Ceconomy當日股價上漲6.8%,盤中一度飆升16%。

作爲主流的電商平臺,在近幾年的電商出海浪潮中,京東一直蠢蠢欲動,劉強東也一直在出海方面有執念。

不過,京東此前在海外市場的嘗試多以失敗收場。2019年京東折戟印尼、2021年敗走泰國,這些嘗試的核心敗因皆是“跨境模式水土不服”——本地缺倉庫導致配送慢,缺採購權導致價格貴。

面向未來,劉強東認爲電商出海還是要以重資產的模式。在6月時,劉強東介紹京東在歐洲幹了三年,基礎設施基本建成。總結而言,“我們的國際業務戰略是本地電商,本地建團隊,我們已經有超過2000名員工,本地採購、本地發貨,只賣有品牌的貨。”未來,京東計劃把1000個品牌全部帶到海外去。

也正是因爲劉強東將國際業務作爲未來的一個重點,除了收購以上公司直接高舉高打之外,穩定幣也成爲京東佈局的重要方向。劉強東介紹,“我們希望在全球主要貨幣國家都申請穩定幣牌照,通過穩定幣牌照能夠實現全球企業之間的匯兌,能夠把全球的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效率提高到10秒鐘之內。”

不過,在全球局勢不確定性增加的當下,京東的此番收購也面臨着一些不確定性。

作爲戰略規劃的一部分,Ceconomy將在歐洲保持獨立運營,擁有當地獨立技術構架,且無計劃對人員、員工協議及辦公地點進行調整。雙方在工作強度及文化方面存在差異,京東想要的效率能否達到,還需要看實際的情況。

另外,就未來合作事宜,出價方與Ceconomy的最大股東,包括Convergenta Invest GmbH以及相關股東已簽訂股東協議,該協議的生效以收購要約的完成爲前提。因此,收購要約完成後,Convergenta仍將持有25.35%的Ceconomy股份。這也意味着,在多方控制之下,京東的動作是否會被掣肘亦難以預測。

此次,京東以180億收購歐洲龍頭,賭的是以“供應鏈紮根”重塑競爭規則。而京東能不能開創中國電商出海新範式——用重資產換時間,用本地化換空間,值得市場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