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睡不好感覺很累?睡眠專家告訴你10個睡眠真相!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睡眠醫學科 主任醫師 董霄鬆
撰稿整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宣傳中心 鍾豔宇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睡眠常常被視爲一種奢侈的享受,睡眠問題也日益成爲困擾大衆的熱點話題。科學研究表明,睡眠不僅是身體恢復與修復的關鍵時刻,更是維護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如約而至,今年的主題定爲“睡眠健康,優先之選”,旨在喚起公衆對睡眠質量的重視。本文將從十個關鍵問題入手,邀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睡眠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董霄鬆深度解讀睡眠的奧秘,幫助大家走出睡眠誤區。
睡眠,生命不可或缺的“充電器”
睡眠,這個看似簡單的生理過程,實則蘊藏着巨大的生命力。它如同生命的充電器,爲身體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首先,睡眠是一個全身性的休息與恢復過程。當夜幕降臨進入夢鄉時,身體便開始了一場無聲的修復與再生之旅。不僅是大腦,其他臟器也在通過睡眠來調整自身的節律。例如,呼吸系統在睡眠時會放緩節奏,心跳也在心跳呼吸中樞的精密調控下減緩,整體代謝水平隨之降低,免疫系統也會得到加強。此外,睡眠還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有助於骨骼和肌肉的生長。這一系列生理變化,確保了身體各個系統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整。
更爲關鍵的是,大腦在睡眠中經歷了一個深度的恢復過程。它像是一位勤勞的清潔工,清除那些對大腦有害的物質,同時重新構建學習功能。想象一下,白天我們的大腦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電腦,處理着大量的信息。而到了夜晚,睡眠則幫助這臺“電腦”進行垃圾清理和系統優化,將白天積累的信息進行整理與鞏固。這個過程,正是我們常說的機體“充電”時刻。
睡眠週期:揭秘睡眠的四個階段
睡眠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歷了一個複雜的週期變化。從淺睡到深睡,再到快速眼動睡眠,每個階段都承載着不同的生理任務。
睡眠週期通常分爲四個時期,包括入睡期、淺睡期、深睡期和快速眼動睡眠期,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睡眠過程。通常一晚是4到5個週期,也就是說1.5到2個小時會循環一遍。
如何根據睡眠週期調整作息,提升睡眠質量呢?關鍵在於瞭解每個睡眠階段的特點,做到以下幾點:
· 確保每天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並儘量在同一時間上牀睡覺和起牀,以建立穩定的生物鐘。
· 晚上避免攝入咖啡因和大量飲水,以減少夜間醒來的次數。
· 睡前放鬆身心,如進行深呼吸、冥想或熱水浴,有助於更快進入深度睡眠階段。
· 創造一個安靜、舒適、暗淡的睡眠環境,避免噪音和光線干擾,以確保高質量的快速眼動睡眠。
睡眠習慣,從小培養的關鍵性
首要原則是確保孩子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這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不容忽視。
其次,規律的上牀與起牀時間至關重要。這並非隨意設定,而是需與人體生物鐘及自然規律相契合。一般而言,晚上10點多應準備就寢,次日早上7點多自然醒來。這樣的作息規律,有助於孩子身心的和諧與平衡。
再者,避免日常作息出現過大波動。有些家長利用週末讓孩子“補覺”,但切記適度。過度補眠反而會打亂孩子的睡眠規律,不利於健康睡眠習慣的建立。
此外,我們不僅要關注睡眠時長,更要重視睡眠質量。良好的睡眠結構,意味着深度睡眠與快速眼動睡眠的交替進行,這對於孩子的身心成長至關重要。然而,現實中許多孩子睡眠時間嚴重不足,這值得我們深思。在此呼籲家長們,在孩子的學習成績與健康睡眠之間,做出更爲明智的選擇。
睡眠:生命之鐘的調控器
熬夜後第二天精神不振,這是許多人都曾經歷過的現象。其實,這背後隱藏着睡眠對生命之鐘的調控作用。
睡眠時間不足,專業術語稱之爲“睡眠剝奪”。一旦遭受睡眠剝奪,最直接的犧牲品便是深睡眠。深睡眠是大腦休息的黃金時段,但當睡眠時間過短,大腦往往還來不及進入深度休息狀態,或是快速眼動睡眠期與深度睡眠期未能完整循環,大腦便被迫醒來。這樣一來,大腦無法得到充分休息,精力自然難以恢復。
此外,熬夜還會干擾體內激素的正常分泌,尤其是褪黑素。褪黑素是一種關鍵的睡眠調節激素,它有着自己的晝夜節律。當我們熬夜時,褪黑素的分泌被抑制,本該在夜晚高峰出現的褪黑素水平遲遲不上升。然而,褪黑素的節律並未因此完全消失,它仍會在某個時刻達到高峰。但此時,由於已熬夜至深夜,褪黑素的高峰也隨之延遲。等到次日清晨,當本應精神抖擻的醒來,褪黑素的高峰卻姍姍來遲,導致白天感到昏昏沉沉,學習效率大打折扣。
失眠,不只是夜晚的孤獨
失眠,這個看似簡單的詞彙背後卻隱藏着複雜的成因。從心理到生理,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爲失眠的誘因。
提及失眠,人們往往第一時間想到“我睡不着”,這確實是失眠的一個直觀表現,但失眠的症狀遠不止於此,有時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外在表現。
例如,有些老年人躺下後腿部不適,需要不停活動,這便是引發入睡困難的一大疾病——不安腿綜合徵。還有些患者,雖然入睡了,但很快就會因打呼嚕、呼吸暫停而憋醒。特別是那些在入睡初期就出現呼吸暫停的人,他們常常感覺根本沒睡着,因爲剛要進入夢鄉就被憋醒了。
因此,面對失眠患者,首先要做的是甄別其是否真正屬於失眠,是否還有其他潛在因素在作祟。實際上,很多患者因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而早醒。環境的變化、情緒的波動,都可能成爲影響睡眠的“罪魁禍首”。
此外,節律問題也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因素。比如,長期在新疆工作的人突然來到北京,可能無法適應北京的時間節奏,出現時差反應。同樣,跨國旅行到美國、歐洲等跨時區的地方,也會擾亂睡眠節律。因此,失眠這一症狀背後,其實隱藏着諸多影響因素,甚至一些內科疾病也可能引發不適,如胃食管反流,一反酸就醒,讓人倍感不適,從而影響睡眠質量。
專家提醒:面對失眠,需要進行充分的鑑別診斷,排除其他潛在因素,再考慮是否真正屬於失眠障礙。
打呼嚕,真的是睡得香嗎?
打呼嚕,這個看似平常無奇的現象,實則可能暗藏玄機,隱藏着嚴重的健康隱患。
打呼嚕如果是單純的鼾症,是相對安全的,不能簡單地劃爲病態。但關鍵在於,當呼嚕聲變得不均勻,時高時低,甚至出現中間暫停的間歇現象時,這就警示我們——可能是睡眠呼吸暫停在作祟。
睡眠呼吸暫停,顧名思義,就是睡眠中呼吸暫時停止。這樣一來,氧氣無法順暢進入體內,血氧水平隨之下降,進而刺激血管。因此,它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對心血管健康構成威脅。還會擾亂機體代謝,可能引發高血糖、高血脂等問題,甚至導致肥胖。
更爲嚴重的是,如果小朋友出現打呼嚕伴呼吸暫停的情況,他們將無法達到深度睡眠狀態,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生長髮育,還可能帶來一系列長遠的健康問題。
所以,打呼嚕並非睡得香的標誌,它可能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警告信號,不能掉以輕心,而應及時關注,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現代人的睡眠困境:工作壓力與電子產品成頭號敵人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工作壓力和電子產品已成爲影響睡眠質量的兩大“元兇”。
談及影響睡眠的因素,電子產品的“威力”不容小覷,且管理起來頗具難度。許多人習慣於在臨睡前翻閱手機等電子產品,殊不知,這已悄然成爲一種損害睡眠的壞習慣。要知道,褪黑素對光線極爲敏感,一旦遭遇光線,其水平便會迅速下降,讓人難以產生睏意。因此,不少人會發現,越是盯着手機,精神反而越亢奮,長此以往,不良影響顯而易見。
專家建議:儘量避免將電子產品帶入臥室,或者故意製造一些“障礙”,比如將手機放在腳側充電,由於需要起身去取,自然會減少使用手機的頻率,從而降低其不良影響。
對於那些已經遭受睡眠困擾,甚至有失眠傾向的朋友,管理電子產品使用尤爲關鍵。特別是室內工作的辦公室人員,由於日常接觸光線較少,容易影響褪黑素的正常分泌,進而打亂晝夜節律(白天褪黑素水平居高不下,晚上又難以升高,自然導致入睡困難)。
專家建議:利用中午陽光充足的時間進行戶外活動,讓褪黑素的分泌更加規律。
特殊人羣的睡眠指南——孕婦、老人、兒童如何保證優質睡眠?
不同人羣對睡眠的需求和影響因素各不相同。因此,爲特殊人羣制定個性化的睡眠計劃至關重要。
孕婦在孕期身體負擔加重,常常會出現睡眠不佳的情況,這不僅關係到孕婦自身的健康,更直接影響到胎兒的發育。因此,需要爲孕婦量身定製一套科學的睡眠計劃,包括選擇合適的睡姿、保持臥室的安靜與舒適等。
老人由於身體機能逐漸衰退,睡眠質量也會受到一定影響,要特別關注他們的睡眠環境和睡前活動,比如減少噪音干擾、提供易於入睡的安靜氛圍,以及安排一些放鬆身心的睡前活動,如散步、聽音樂等。
兒童正處於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良好的睡眠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要確保兒童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並避免睡前過度興奮的活動,比如玩電子遊戲或看刺激性強的電視節目,從而爲他們創造一個有利於睡眠的環境。
睡眠健康的優先策略——如何制定個性化的睡眠計劃
每個人的睡眠需求和習慣都不盡相同。因此,制定個性化的睡眠計劃是提升睡眠質量的關鍵.
個性化的睡眠計劃,首先要考慮的是睡眠需求。每個人的睡眠時長並不相同,有的人可能六小時就精力充沛,而有的人則需要八小時才能恢復體力。瞭解自己的睡眠需求,是制定計劃的第一步。
其次,生活習慣、工作環境以及日常活動都會對睡眠產生影響,還需要根據身體狀況進行特別調整。比如,經常加班熬夜的人可能需要更長的睡眠時間來恢復;而從事高強度腦力勞動的人,則可能需要在睡前進行一些放鬆的活動,以幫助大腦從緊張的狀態中解脫出來。
失眠治療新視角:認知行爲治療引領非藥物療法
面對失眠這一困擾衆多人的問題,我們更推崇非藥物治療方式,其中認知行爲治療(CBT)以其低成癮性、無藥物干預的特點,被全球公認爲首選的治療方案。CBT的核心在於通過改善個體對失眠的認知,以及採用一系列與睡眠相關的行爲調整,來產生對睡眠的正面影響,從而打破失眠的惡性循環。
具體來說,CBT中的限制療法是一個重要環節,它要求限制臥牀時間,確保按時睡眠。同時,正念的培養也至關重要,即形成對失眠問題的正確認知。但值得注意的是,CBT通常需要持續數週的訪談式治療,因此起效相對較慢。爲了更快地緩解患者的症狀,醫生有時會選擇聯合治療,對早期症狀特別嚴重的患者給予適量的藥物輔助。
當然,藥物治療也是失眠治療的一部分,但絕大多數抗失眠藥物都以抗焦慮爲主,它們可能帶來口乾、次日宿醉效應、跌倒風險等問題,更令人擔憂的是長期使用的依賴性。這裡需要澄清的是,這種“依賴”並非真正的成癮,而是慢性失眠患者停藥後的反跳現象,即再次失眠。此外,藥物耐受性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患者可能需要不斷增加藥量。因此,臨牀專家指導下的用藥調整顯得尤爲重要,患者切勿自行隨意用藥。
除了傳統療法,新的治療方式也在不斷涌現,如經顱磁刺激、經顱電刺激以及中醫鍼灸等,都爲克服失眠提供了有力支持。
對於短期失眠患者而言,治療的首要目標是縮短病程,防止其發展爲慢性失眠。然而,失眠的發展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認知行爲指導在此過程中顯得尤爲重要。
專家建議:患者積極應對失眠問題,尋求專業指導,以科學的方式重獲優質睡眠。
睡眠,看似簡單的生理過程實則蘊含着無盡的奧秘。讓我們共同關注睡眠健康、打破睡眠誤區並邁向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