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銳觀察|汽車“創新” 別忽視了安全底線
隱藏式車門把手,正成爲車企創新潮流,但近年來發生的事故案例,卻將其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5月9日,工信部終於出手整頓。公開徵集強制性國標修訂意見,聚焦潛在逃生、救援風險。
車門把手,一個小型件,但卻是我們上下車時,最先觸碰到的一個部件,也是使用最頻繁的部件之一。汽車發展了百年,門把手也隨之進化。
隱藏式車門把手,多出現在新能源汽車上,最大初衷是降低風阻。電動汽車時代續航可貴,任何降低能耗、增加續航的設計都被奉爲圭臬。不過,據不少專業媒體測評,這樣做的確能減少些許風阻,但有限。
另外,當國產汽車工業突飛猛進,汽車廠商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早已不是簡單的拼價格,而“卷”出“高級感”和“科技感”,隱藏式門把手也恰恰符合這一特徵。
但不得不說的是,汽車設計不是“炫技”的工具,而是鏈接產業和用戶,溝通新技術與新需求的重要使者。
當然,我們對技術標準的修訂,不是要否定車企對外觀和科技感的追求,而是在創新和安全之間尋求平衡,讓科技迴歸安全本位,回到安全優先高於一切技術創新的設計底線上來,絕不能爲了追求所謂的創新,而製造新的安全隱患。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