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最短「三伏天」來了 今日入伏防寒重於防暑

今年三伏從7月20日開始,在今後30天的「三伏天」期間天氣恐將更加炎熱。(中新社)

今年三伏今天開始,到8月18日結束,共30天。今年不僅入伏相對較晚,也是近十年最短的「三伏天」。大陸有句俗話稱「熱在三伏」,三伏天氣將將會更熱?對此,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高級工程師王美麗表示,從氣象上來說是成立的。

王美麗說,三伏天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這期間包含了小暑、大暑、立秋等節氣。就中國全國平均氣溫而言,二十四節氣中,大暑氣溫最高,然後是小暑、立秋,三伏天可以說包含了一年中最熱的幾個節氣。

從氣象原理說,主要由於三伏天,中國大部地區被副熱帶高壓或大陸高壓控制,一般高壓系統比較穩定少動,容易長時間控制一個地區,且控制區域內盛行下沉氣流,不利於熱量擴散,此時太陽仍然直射北半球,熱量累積,就容易出現高溫天氣。

對於何以今年入伏較晚,王美麗告訴央視新聞,三伏天是按照中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具體以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爲初伏,第四個庚日爲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爲末伏,合起來稱爲三伏。

每年夏至日相對固定,一般在6月21日或22日,但天干、地支的紀日系統中每年夏至日對應的干支卻不同,就導致入伏有早晚,最早出現在7月11日,最晚能推遲到7月21日,前後相差了10天。

今年入伏雖相對較晚,但不代表就熱得晚。今年6月、7月未入伏前,中國大陸很多地方就已感受到高溫的威力。

而今年三伏從7月20日開始,8月18日結束,共30天。但2015年到2024年這10年,三伏天都是40天,這也使得今年的三伏天成爲近十年最短的三伏天。

據統計,1951年至2050年100年間,40天的三伏有71年,30天的有29年。不過,王美麗表示,2015年之前的幾年,三伏天時長是30、40天相互交替。這主要還是與庚日的循環週期和每年夏至、立秋的對應關係有關。

對於三伏天如何養生,中國中醫藥報指出,三伏天是自然界陽氣最盛的時候,也是扶助人體陽氣的最佳時機,可趁勢驅趕體內存留的寒邪。

中國中醫藥報表示,很多人以爲「伏天裡要一心防暑」,其實,伏天最要提防的反而是「寒」。因爲悶熱潮溼的三伏天,人體容易被寒邪侵襲。

從中醫觀點來看,伏天開始,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一旦着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許多人夏季喜食冷飲、愛吹空調等過度貪涼的行爲,都可能讓身體在無形中被寒邪傷害。

中國中醫藥報指出,夏季吹冷氣較適宜的溫度爲26度,室內外溫差最好不要超過8度。此外,養生要適應大自然的規律,該出汗的時候得出汗,但要注意出汗過多會耗傷人體津液,氣虛、血虛者微微出汗即可。

許多人爲了消暑,會過度依賴冷飲等寒涼之物,卻反而導致寒邪內侵,引發各類健康問題。如過量食用西瓜、冰鎮飲料、綠豆、苦瓜等寒涼食物,就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誘發胃腸疾病。

中醫觀點認爲,三伏天防寒重於防暑,因爲悶熱潮溼的三伏天,人體容易被寒邪侵襲。(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