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矯正手術患者呈年輕化趨勢

北京同仁醫院眼科屈光手術中心暑期手術量翻倍

隨着高考結束和暑期來臨,本市多家醫院眼科迎來了就診高峰。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前往北京同仁醫院眼科屈光手術中心探訪,作爲全市規模最大的屈光手術中心,這裡正全力運轉服務患者。據該中心數據顯示,每年6月至8月,近視矯正手術量較平日增長近一倍,日均手術量可突破200例。值得注意的是,前來手術的患者中,18-25歲的年輕人佔比越來越高,且高度近視者增多,折射出近視防控的嚴峻形勢。專家強調,做完近視手術並非一勞永逸,科學用眼至關重要。

暑期手術量激增青年學生成爲主力軍

上午9點,北京同仁醫院門診樓二層的屈光手術中心人頭攢動,長長的隊伍從不同的檢查室門口拐着彎延伸出去。手術前,患者需要在這裡開展嚴格的眼部檢查,由醫生評估是否適合手術以及選擇哪種術式。每年一到暑期,這裡便格外繁忙。

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候診患者以年輕人居多,其中不乏剛剛高考完的學生。馬天翔(化名)正捏着一沓檢查單據有序排隊,他來自西城,剛結束高考,打算利用暑假時間把眼鏡摘掉。馬天翔給北青報記者展示了單子上列明的檢查項目,有角膜厚度檢查、角膜曲率檢查、眼底檢查、眼壓測量、遠視力檢查、近視力檢查、掃描激光眼底檢查等十多個項目。“我兩隻眼睛都是600度左右,近兩年度數比較穩定。平時喜歡打籃球,但戴着眼鏡總是不方便,此前一次激烈的對抗賽還被鏡框剮傷,想看看能不能做手術摘鏡。”

排隊間隙,陳欣(化名)和方曉彤(化名)熱絡地聊着天。陳欣今年25歲,已有14年的眼鏡佩戴史,左眼300度,右眼375度,今年剛剛研究生畢業,即將踏入職場。她的摘鏡目的十分明確:“爲了變美。平時戴眼鏡特別不方便,鏡託壓鼻樑,鼻根容易有凹痕。”她提前做了三個月“功課”,下定決心後,終於順利掛上號開啓“摘鏡之旅”。

對於暑期就診高峰,同仁醫院屈光手術中心主任醫師翟長斌早就習以爲常。“每年暑期手術量高峰主要集中在6月初至8月底,單日的手術量可達200例左右。屈光手術中心兩個專用手術室全天候開啓,從早8點開始,運轉至晚10點是常態。”

翟長斌分析,選擇在暑期做手術的主要有三類人羣:一是高中畢業生,他們剛結束高考,時間充裕,尤其是報考軍校、警校、飛行專業等對裸眼視力有嚴格要求,便選擇在招生體檢前抓緊矯正視力;二是求職大學生,部分企事業單位招聘對視力有明確標準;三是有寒暑假的人員,如大學生、教師等羣體,利用假期進行手術。

近視防控形勢嚴峻高度近視患者增多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我國每千人中有1.5人進行了近視矯正手術,與2021年相比有所提升。

翟長斌明顯感受到,近年來走進門診的手術人羣呈現年輕化趨勢,尤其是18-25歲人羣越來越多。同時,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患者佔比在20%以上。除了本地近視患者外,北京同仁醫院也會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病例,如高度散光、眼底病變患者等。“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近視防控的嚴峻形勢。”

在門診中,也不乏家長帶着未成年人前來諮詢。翟長斌說,目前,近視矯正手術的適宜年齡主要集中在18-50歲。“近視手術的前提條件之一是視力保持相對穩定狀態。18歲之前還未成人,隨着身體發育的變化,以及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壓力,如中考、高考,孩子近視度數仍可能發生變化,一般建議用框架眼鏡來矯正,經濟、方便又安全。若無特殊職業需求,此時做近視矯正手術意義不大。此外,隨着年齡增長,50歲以上人羣很可能出現老花問題,因此就這部分人羣而言近視手術獲益有限。”

術式並非越貴越好適合自己最爲穩妥

當下,近視矯正手術已進入“全程激光無刀”時代,主流術式有角膜激光手術和眼內晶體植入術。角膜激光手術相當於做“減法”,需要切削角膜。晶體植入術則爲“加法”,相當於往眼睛裡加一個鏡片,無需切削角膜。

翟長斌介紹,術式選擇因人而異。如果患者本身眼部條件尚可、度數不高、角膜厚度夠,在安全範圍內可採用角膜激光手術。比如,全飛秒手術切口小、恢復快,適合運動員等有對抗性運動需求者;或可採用更加個性化的半飛秒手術,結合患者角膜形狀精準切削角膜,使視覺效果更加精準,適合攝影師、設計師、機場塔臺工作人員等對視覺質量要求高的職業;如果角膜偏薄、度數又高,則可以採取眼內植入晶體手術。

“有的患者認爲越貴的越好,一上來就要醫生給自己安排最貴的手術,實際上並非如此,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具體採用何種術式需結合患者自身眼部情況、職業需求等因素來決定,且需經詳細檢查、評估,整個檢查流程可能需要3-4小時,相當於一次全面的眼部‘體檢’。近視手術要將安全放在第一位,並非人人都適合,每年都有不少患者不符合條件而被勸退,比如,角膜厚度不足、近兩年度數不穩定、眼部有炎症、青光眼患者等。在符合安全條件的基礎上,再爲患者選擇最適合的方式達到摘鏡目的。”翟長斌說。

手術並非一勞永逸科學用眼纔是關鍵

翟長斌強調,手術只是矯正現有的近視度數,並不能阻止近視進展,做了手術也並非一勞永逸。“術後科學用眼和護理是關鍵。根據隨訪數據,術後最常見的反應是乾眼,大約半數患者在術後三個月會出現乾眼症狀,比如,眼睛乾澀、不適,此時滴人工淚液可緩解。部分人在早期癒合階段夜間會出現輕度的眩光,夜間視力可能會受影響,夜間駕駛汽車需注意安全,不過該症狀會在半年到一年左右逐漸消退。”翟長斌解釋,這些症狀與術式選擇也有一定關係,手術方式選擇得好,出現併發症的概率可能更小一些。建議術後一週眼睛避免進水、揉眼,避免做對抗性強的運動,防止眼睛受傷,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延伸·

近視防控需關口前移增加戶外活動是根本

近年來,我國近視低齡化現象日趨明顯,很多一二年級學生甚至更小的孩子都戴上了眼鏡。現代生活方式不斷變遷,學業壓力增大、戶外活動時間減少、電子產品依賴等多重因素疊加,讓孩子近距離用眼時間大幅增加,都在加劇近視風險。國家衛健委2023年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爲52.7%,其中小學生爲35.6%,初中生爲71.1%,高中生爲80.5%。

“近年來,政府越來越重視兒童青少年的近視防控,衛生、教育系統也都採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增加戶外活動、改善教室照明等措施,但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翟長斌表示,預防近視關鍵是要增加孩子們戶外活動的時間,加強體育鍛煉,減少近距離用眼負擔。適宜的戶外光照也能促進視網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軸過度增長。翟長斌強調,近視手術終究只是一種矯正手段,既要爲符合條件的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手術方案,更要呼籲全社會將關口前移,及早重視青少年近視預防,這需要家庭、學校、醫療機構等多方共同努力。

本組文並攝/本報記者蔣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