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年均上市不足5家,佛山資本市場如何突圍?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趙曉晨 實習生龐卓詠、侯若琳 佛山報道

2025年以來,DeepSeek引發全球投資者重估中國資產,《哪吒2》進一步強化國人文化自信。這波浪潮傳導至資本市場,則反映在科技、文化、消費等板塊輪番上漲,久違的信心又回來了。這樣的氛圍之下,各地政府也再次加速推進企業鏈接資本市場。

不久前,在2025佛山市利用資本市場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佛山海外發展(香港)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將致力於爲佛山企業提供境外上市、跨境併購和風險管理一站式服務,促進“佛山製造”和“香港金融”的深度融合。此外,新動能產業基金聯合多家金融機構發起併購貸款聯盟。

推動企業上市,是佛山借道資本市場“再造一個新佛山”的重要路徑。截至2024年末,佛山上市公司總數達83家(境內58家、境外25家),總市值1.2萬億元,位居全省地級市首位。

但一個不那麼樂觀的事實是:近三年,佛山年均新增上市企業不足5家,2024年更是隻有2家。業內人士認爲,這主要是受證監會“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和佛山產業結構偏傳統的雙重影響,後期假如政策放開,佛山有望“重振旗鼓”,推動企業和產業再上新臺階。

但他同時建議,從企業和產業良性發展這一目標出發,佛山還可依託龍頭企業多而強、行業影響力大的優勢發力併購重組,進一步放大資本與產業的協同效應,通過併購上下游企業實現產業鏈整合、併購科技型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將傳統制造優勢轉化爲新賽道競爭力,實現邁向“產投共興”的關鍵一躍。

“添翼行動”難如期完成?

佛山資本市場的戰場,成在傳統產業,憂也在傳統產業。

從總量上來看,佛山上市公司數量不少,且發揮着“壓艙石”的作用,轄內上市公司以全市不到萬分之二的企業數量貢獻了全市1/4的稅收、1/3的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成爲地方經濟發展的“關鍵少數”。2024年前三季度,境內上市公司營收、淨利潤雙雙創下新高。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撬動效應持續顯現。

但這距離佛山市在2022年啓動的“添翼行動”目標尚有較大距離。“添翼行動”圍繞着數量、質量提出三大目標:第一,推動上市公司“數量翻一番”。到2026年,全市上市公司數量達到135家左右。全市產值千億以上的支柱行業實現上市公司全覆蓋;第二,引導上市公司“質量上臺階”。新增上市公司中新興產業及高科技含量上市公司佔比超過40%,境內上市公司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達到4%;境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評價優良率達80%;第三,實現上市公司“力量再凝聚”。上市公司總市值穩定在2萬億以上,保持全國前列;力爭境內上市公司中百億以上市值企業比例超過30%。未來5年上市公司累計融資額超過2000億元。

“添翼行動”啓動三年來,佛山新增13家上市公司,其中2022年6家、2023年5家、2024年2家,不僅增量少,而且在逐漸減少。按照這個節奏,“添翼行動”要如期收官,壓力很大。

這背後,有大環境的客觀因素,新“國九條”明確指出“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提高主板、創業板上市標準”等。資本市場審覈收緊的趨勢進一步加劇了地方培育上市主體的挑戰。Wind數據顯示,2024年有53家IPO企業順利過會,較2023年下降81%。A股首發上市新股數以及首發融資金額均創下近11年來的最低值。

更大原因在於產業結構的“傳統”基因。佛山裝備製造、泛家居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羣與八個千億級產業鏈的積澱爲早期的衝刺立下汗馬功勞,這一結構在經濟上行期提供穩定性,但在當前審覈環境下卻不是最優解。

近三年佛山新增的13家上市公司中,新材料、半導體、家電家居各佔3席,智能硬件2家,環境、教育各1家,美的集團成爲佛山首家“A+H”股上市公司。

同期,經常被放在與佛山一起觀察的合肥、無錫、蘇州,分別新增上市公司20家、34家、62家。無錫新增上市公司集中在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半導體領域;蘇州新增上市公司則集中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高成長賽道。

從質量上來看,近三年佛山新增企業中新興產業佔比超過五成,但企業大多集中於產業鏈上中游(如半導體封裝、新材料加工),缺乏核心技術突破型企業。比如,佛山2023年新增的德爾瑪(小家電)、德冠新材(功能薄膜)均屬成熟技術領域,而無錫同期上市的日聯科技(X射線源)、晶海氨基酸(原料藥)則代表細分賽道技術突破。

缺少“硬科技”,是佛山企業上市最大的掣肘。

借力併購重組重構產投生態

近期,關於“IPO市場將回暖”的消息時有傳出,佛山有望借勢實現上市數量與質量的再次躍升。根據佛山市上市公司協會消息,隨着註冊制深化推進,佛山326家上市後備企業中共計10家公司在審,其中6家計劃深交所主板上市,3家計劃北交所上市,1家計劃港交所上市,27家公司已進入輔導期,階梯式培育體系初具規模。

不過,觀察人士認爲,伴隨着資本市場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優先”的轉向,佛山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放大資本與產業的協同效應。除了上市,佛山還可以藉助併購重組,爲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更充足的支撐。

事實上,許多佛山上市企業已經開始了一系列戰略性併購。近兩年來,佛山上市企業開展併購近39宗,涉及金額逾180億元。

新寶股份通過收購英國摩飛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核心商標及國際知識產權,實現了從代工出口向品牌運營的轉型。瀚藍環境通過全資子公司收購廣東省最大的垃圾焚燒企業粵豐環保,進一步鞏固其在固廢處理領域的龍頭地位。

觀察人士指出,佛山未來需進一步加大新興產業生態的押注力度,同時從傳統產業“併購煥新”、國資改革、政策精準激勵等維度突破,補齊資金、科創等方面的短板。

他舉例說,合肥之所以能在半導體、新能源汽車領域孵化出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三大千億級項目,關鍵密碼在於“以投帶引”,通過國資平臺聯合頭部機構設立產業基金羣,形成“引進團隊-國資引領-項目落地-股權退出”的閉環。

長三角的蘇州、無錫則在資本市場與科創資源深度綁定方向着力突破。蘇州通過總規模960億元的蘇創投集團,以“直投+母基金”模式覆蓋早期科創項目,2024年,推動英諾賽科、天聚地合上市。無錫則以規模超100億元的尚賢湖數字經濟母基金爲核心,配套QFLP基金等工具,形成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資本服務體系。

回到佛山,家電、機械等支柱行業企業可參考海爾智家併購歐洲知名家電品牌 Candy後的智能化轉型,收購智能控制器、機器人核心環節企業提升附加值;在半導體領域則可參考合肥晶合集成垂直整合模式,併購設計、設備環節補鏈。

上述人士建議,今年年初,佛山發佈總規模200億元的新動能產業基金。在此基礎上,佛山可探索併購、退出等多元化路徑,參照安徽設立新興產業併購子基金,對科創併購給予稅收減免,或者對申報科創板、北交所的企業給予更高比例補貼,鼓勵企業通過併購整合切入新興領域。

併購重組機遇之下,若佛山能借勢完成產投生態的重構,或將從“數量追趕”走向“質量競逐”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