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入「三伏天」共30天比往年更熱? 熱浪強度或超過常年平均
▲三伏天從今天7/20開始,8/18結束。(圖/翻攝自pixabay)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今年三伏從今天7月20日開始,到8月18日結束,一共30天。大陸多地進入全年最炎熱、溼熱交加的時期。根據大陸國家氣候中心與中國氣象局最新分析,今年三伏期間極端天氣偏多,尤其各地高溫熱浪、區域性洪澇等現象將交織出現,氣象專家預估熱浪強度將超過常年平均。
陸媒《央視》報導每年夏至日相對固定,一般在6月21日或22日,但天干、地支的紀日系統中每年夏至日對應的干支卻不同,就導致入伏有早晚,最早出現在7月11日,最晚能推遲到7月21日,前後相差了10天。
今年入伏相對較晚,但入伏晚不代表就熱得晚,今年6月、7月,沒入伏之前,外界就已經感受到高溫的威力了。至於今年將迎來「十年一遇」的最短三伏,這樣說法並不準確。
根據統計,1951年—2050年100年間,40天的三伏有71年,30天的有29年。「十年一遇」確實沒有科學依據。2015年—2024年三伏天是40天,但2015年之前的幾年,三伏天時長是30、40天相互交替。這主要與庚日的循環週期和每年夏至、立秋的對應關係有關。
▲今年三伏天,大陸氣象專家預估熱浪強度將超過常年平均 。(圖/翻攝 百度)
至於俗話說「熱在三伏」,從氣象上來說也是成立的。三伏天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這一段,包含了小暑、大暑、立秋等節氣。就平均氣溫而言,二十四節氣中,大暑氣溫最高,然後是小暑、立秋,三伏天可以說包含了一年中最熱的幾個節氣。
今年三伏天共計30天,氣象專家預估熱浪強度將超過常年平均,尤其江淮、華東、華南地區高溫日數偏多,局部地區恐再現40℃以上極端高溫。氣候中心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高溫天數不僅增加,時間也逐年延後至8月底甚至9月初,顯示酷暑「拉長賽」已成趨勢。
「今年我們觀察到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跳異常偏早,加上出梅提前,導致長江流域形成晴熱少雨的天氣格局,提前進入高溫狀態。」江蘇氣候中心專家蔣薇指出。
大陸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指出,城市化進程加劇了"熱島效應",近十年大城市三伏平均氣溫較郊區高出2-3℃。以北京爲例,朝陽區觀測站數據比密雲水庫站同期溫度普遍高2.5℃左右。
對於如何應對長時間高溫,特別是兒童、長者、孕婦與慢性病患者,更需警惕中暑徵兆如頭暈、心悸、噁心與抽筋,及早補水與降溫。
專家提醒,三伏天正是「冬病夏治」的黃金期。中醫認爲,此時人體陽氣旺盛、經脈暢通,適合治療氣喘、過敏、風溼等慢性病。常見的三伏貼、中藥調理搭配清熱祛溼的飲食,可提升免疫力、改善體質。
營養師建議,三伏飲食應以清淡爲主,多吃含鉀與水分高的食物,如苦瓜、冬瓜、綠豆、黃瓜與西瓜,少食油炸與辛辣,避免加重腸胃負擔。戶外活動則應避開中午烈日,選擇早晚進行,並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 三伏天曬背、三伏貼 。(圖/翻攝 百度)